马铃薯病毒病主要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主要包括接触传毒、昆虫介体传播、种薯传毒和土壤传毒。接触传毒涉及汁液摩擦传播,当病株与健株接触时,通过微伤使病毒侵染健株的薄壁细胞。此外,工具、人手及衣服等触及病株沾染病液,只要病毒未失去致病力,仍能传染。昆虫传染主要依赖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如蚜虫和灰飞虱,这些昆虫在吸食病株汁液后,将病毒传播到健康植株上。种薯传毒是指病毒通过感染的种薯传递给下一代,而土壤传毒则涉及病毒在土壤中的存活和传播。
气温低、湿度大或多风多雨的地区对蚜虫繁殖不利,发病轻。在海拔较高的山区或半山区,由于夜间温度低、湿度大,不利于蚜虫生长繁殖,发病轻。高温干旱有利于蚜虫的发生和繁殖,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病毒传染的全过程:即马铃薯感病株和病薯是传染来源,经过一定的传染途径(接触或昆虫传播)传播到寄主上,这样不断地循环侵染导致病情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