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颈部变黑褐色,开始全株早晚正常,中午萎蔫,后期全天萎蔫。田间表现出植株萎蔫,剖检病株茎基部及根部可见维管束呈褐色病变,终致茎蔓压缩干涸。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存活越冬。田间借助浇灌水、雨水、农家肥施用等途径传播,从根部伤口或根冠细胞侵入导致发病。轮作地、低湿地和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杂肥发病重。尖镰孢菌苦瓜专化型引起的苦瓜枯萎病病株表现黄化和萎蔫,茎基部组织内导管褪色变褐。
黄瓜枯萎病,又名萎蔫病、蔓割病、死秧病,是一种由土壤传染,从根或根颈部侵入,在维管束内寄生的系统性病害(导管型枯萎病),是黄瓜生产上较难防治的病害之一,常造成较大损失。该病菌在土壤、病株残体及未腐熟的农家肥中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可借助雨水、灌溉水等进行远距离传播。防治要以预防为主,结合使用抗病品种,采取轮作倒茬或嫁接等栽培管理措施,配合处理种子与土壤及发病初期施药等化学防治方法,达到综合防治黄瓜枯萎病的目的。
苦瓜枯萎病是真菌性病害,发生在主蔓茎节部,染病后初时发生水烫症状,病部很快向上下两头的节间扩展。以后的病部变褐腐烂收缩,患部以上茎叶失水下垂枯萎。此病也可在地面根须部发生,染病后初时也呈现水烫症状,随后病部变褐腐烂收缩,地上部植株失水枯萎。如防治不及时,会使苦瓜造成严重减产。苦瓜幼苗期染病后,子叶变黄,病害发生后,根茎基部变褐,开始萎缩。最后,幼苗死亡。病害发生在生长期,植株变弱,根部和茎基部开始收缩,维管束运输组织变黄,病叶叶柄在掌状叶交界处呈褐色,叶片因脱水而变黄或枯萎,使整个植株枯萎。在潮湿的环境中,还会出现红褐色纵裂条纹,表皮腐烂,病害有粉红色霉变,最后木质部干缩成麻状。
苦瓜枯萎病主要表现为病株出现发黄和萎蔫等症状。尖镰孢菌苦瓜专化型引起的苦瓜枯萎病病株表现黄化和萎蔫,茎基部组织内导管褪色变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