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病特征是:叶片背面初期出现水浸状斑点,具有轮纹状,湿度偏高时会产生霉层。叶片上的症状最为明显,但叶柄、茎、块茎、果实等部位也可能发病。叶片上初生黑褐色、形状不规则的小病斑,直径1~2毫米,随后发展为暗褐色至黑色,直径3~12毫米,具有明显同心轮纹的近圆形病斑,有时病斑周围褪绿。潮湿时,病斑上会生出黑色霉层。通常植株下部较老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严重时大量叶片枯死,全株变褐死亡。
发病块茎上产生黑褐色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大小不一,大的直径可达2厘米。病斑略微下陷,边缘略突起,有的老病斑表面出现裂缝。病斑下面的薯肉变紫褐色,木栓化干腐,深度可达5毫米。此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生严重时也会为害薯块。多从植株下部老叶开始,初在叶面出现水渍状小点,随后发展成近圆形、具同心轮纹的褐色坏死斑,与健康组织界限明显,病斑外围有一窄的褪绿圈环。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多个病斑相互连接形成不规则形斑,最终导致病叶干枯死亡。
块茎染病后,多产生暗褐色圆形至近圆形凹陷斑,边缘明显,使块茎皮下组织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早疫病斑在田间最先发生在植株下部较老的叶片上,开始出现小斑点,随后逐渐扩大,病斑干燥,为圆形或卵形,受叶脉限制,有时有角形边缘。病斑通常具有同心轮纹,像树的年轮或“靶板”。新老病斑扩展会使全叶褪绿、坏死和脱水,但一般不落叶。严重时叶片从下部向上逐步干枯,植株成片提前枯死,有时发展到全田,每提前枯死一天,每亩减产50千克。块茎上的病斑,黑褐色、凹陷,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周围经常出现紫色凸起,边缘明显,病斑下薯肉变褐。腐烂时如水浸状,呈黄色或浅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