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葱褐斑病又称叶尖黄萎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染病易从上部开始,初为水浸状黄褐斑点,继而生成梭形病斑,一般长10~30毫米,宽3~6毫米,斑中部灰褐色,边缘褐色,斑面上易产生黑色小点,即子囊壳,严重时,几大病斑融合,导致叶片局部干枯。
大葱褐斑病的病菌喜温暖湿润的条件,气温18~25℃,相对湿度高于85%及土壤含水量高易发病。大葱种植密度大,株、行间郁蔽,通风透光不好;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间病残体多;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高温、高湿、多雨;耕作粗放、杂草丛生的田块,植株抗性降低;大棚栽培,通风排湿不及时,引起湿度过大易发病。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残体时易发病。
褐斑病发病规律: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借风雨或灌溉水进行传播。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此外种子也可带菌,引起叶片发病。栽植过密、通风透光差、生长势衰弱的重茬地发病重。南方终年均见为害,多雨高湿季节发病重。北方5-10月均可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