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20-12-19 18:04

摘要:本文阐述了稻瘟病防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提出了稻瘟病的综合防治体系。

通过几年实践观察及试验,将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及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发病条件

1.1品种间抗性差异水稻不同品种对水稻稻瘟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亦表现不同的抗性。品种抗病性因地区、栽培年限及病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有的品种在甲地种植发病轻,至乙地种植发病重,例如吉粳88在大屯镇种植发病轻,在嘎什根乡、五棵树镇种植发病重。有的品种在育成或引进初期不发病或发病轻,但种植3~5年后,往往“丧失”抗性,由抗病变为感病。

1.2菌源存在稻瘟病菌在病谷、带病稻草上越冬,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稻草。播种带菌种子易引起苗瘟和叶瘟。在稻田边缘未腐烂的带病稻草遇雨便迅速产生分生孢子,这些孢子由水源、气流传播到稻田,在条件适宜时发芽侵入稻株引起发病。病菌在病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其他稻株上,引起再次侵染。水稻收割后,稻瘟病菌又在病谷和带病稻草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次侵染来源。

1.3栽培管理不当栽培管理技术既影响水稻的抗病力,也影响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其中,以施肥和灌水尤为重要。偏施氮肥,容易导致植株贪青徒长,植株抗病能力减弱,病菌因此易侵入;同时过量偏施氮肥,可能导致水稻个体与群体生长发育失衡、郁蔽,为病菌繁衍发生营造局部环境。

1.4不良的气候条件

如分蘖期阴雨连绵形成高温、低温、寡照的环境,降低水稻抗性,从而利于叶瘟发生;抽穗期前后仍为连雨天气,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重。

2防治方法

2.1选择品种

据权威机构检测,到目前为止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已多达20多种,随着新品种和气候的变化,生理小种还可能增加。有的水稻品种在一定的范围内,每年都发生稻瘟病,但不造成太大的危害,这样的品种称做水平抗性品种。另一些水稻品种则在一般的年份表现出高度抗病,但有时突然之间因稻瘟病几乎绝产,这样的品种叫垂直抗性品种。品种表现的抗病性是相对的,一个品种如果连续种植,连片种植时,适合该品种的生理小种就会发生和发展,总有一天对该水稻品种造成致命的危害。一般一个新的杂交稻优良品种最多只能种植7至8年,之后稻瘟病即流行成灾。因此,更换抗病优良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关键技术措施。

2.2种子处理

用56℃温汤浸种5分钟。用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天。也可用1%石灰水浸种,10—15℃浸6天,20-25℃浸1-2天,石灰水层高出稻种15cm,静置,捞出后清水冲洗3-4次。用2%福尔马林浸种20-30分钟,然后用薄膜覆盖闷种3小时。

2.3稻田管理

一是肥料,使用肥料的种类、用量和时期,特别是氮肥用量和时期对发病轻重影响很大;二是灌排水,经常冷水灌、深水灌等,会降低水稻抗病力,发病重;三是栽植密度大,生育旺盛,株间郁蔽,风和日光透性差,叶片上长时间存在水滴,易发生叶瘟;四是播种期和插秧期,早播早插的水稻生育前期抵抗力较弱,但后期抗病性增强。

2.4药剂防治

防治水稻稻瘟病应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农业措施和物理措施,着重抓好抗病品种的选择和加强以肥水管理为主的丰产防病栽培措施,尽可能减少初侵染源,减少病害的发生,一旦发病,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常用的药剂有75%三环唑、“富士一号”(40%稻瘟灵)。由于这些药剂使用多年,病害抗药性凸显。近年来咪鲜胺系列产品在水稻上防治稻瘟病效果显著,建议交替使用上述药剂。对于发病较重的田块,应加强苗期叶瘟病的防治,同时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细胞分裂,提高叶片光合效率,增加秧苗分蘖数,促进生长。对于往年发病严重的田块,应在水稻破肚期和齐穗期分别打一次药。喷药的同时加入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花芽分化,提高开花时的传粉受精率。在灌浆期和成熟期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还能促进籽粒饱满,增加重量,改善品质。

注意事项:一是在栽培控制上,要施足基肥,根据苗情分期分次追肥,避免过量、过迟施用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水分管理要湿、干间歇进行,以少灌勤灌、干干湿湿为主。分蘖后期适时搁田,促进稻株健壮生长,增强稻株抗病能力。二是防治稻瘟病时一定要注意防治方法。晴天打药,一般应选择在上午10时以前或下午4时以后,兑水量必须充足,以确保药液能在叶片上保持一定的吸收时间。不论穗颈瘟、叶瘟、节瘟均应做到及早防及时治,并做到喷雾均匀一致,方能起到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