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水稻如何防治中华稻蝗?

发布日期:2018-04-14 18:27

一、中华稻蝗对水稻的危害

中华稻蝗主要危害水稻、玉米、高梁、棉花、豆类及芦苇等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以成虫、若虫取食水稻叶片,轻者吃成缺刻,重者全叶吃光。也可为害穗颈和谷粒,形成白穗和秕谷、缺粒。

二、中华稻蝗发生规律

1、中华稻蝗在北方每年发生1代,南方每年发生2代,各地均以卵块在田埂、荒滩、堤坝等土中1.5毫米深处或杂草根际、稻茬株间越冬。

2、中华稻蝗在江苏,越冬卵于5月中下旬陆续孵化,6月初至8月中旬田间各龄若虫重叠发生。7月中旬至8月中旬羽化为成虫,9月中下旬为成虫产卵盛期,9月下旬至11月初成虫陆续死亡。

3、一般沿湖、沿渠、低洼地区发生重于高坂稻田,早稻田重于晚稻,晚稻秧田重于本田,田埂边重于田中间。单双季稻混栽区,随着早稻收获,单季稻和双晚秧田常集中受害。

4、中华稻蝗的成虫多在早晨羽化,在性成熟前活动频繁,飞翔力强,以上午8~10时和下午16~19时活动最盛。对白光和紫光有明显趋性。刚羽化的成虫须经10多天后才达到卵巢完全发育的性成熟期,并进行交尾。成虫可多次交尾,交尾时间可持续3~12小时,交尾时多在晴天,以午后最盛。交尾时雌虫仍可活动和取食。成虫交尾后经20~30天产卵,产卵环境以湿度适中、土质松软的田埂两侧最为适宜。每头雌成虫平均产卵4.9块,每卵囊平均有卵33粒。成虫嗜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

5、中华稻蝗的低龄若虫在孵化后有群集[习性],就近取食田埂、沟渠、田间道边的禾本科杂草,3龄以后开始分散,迁入田边稻苗,4、5龄若虫可扩散到全田为害。

三、中华稻蝗防治方法

1、消灭越冬虫源,减少向本田迁移的基数。秋冬季修整渠沟、铲除草皮,春季平整田埂、除草,可大量减少越冬虫源。在稻蝗1、2龄期,重点对田间地头、沟渠及周围荒地杂草及时进行防治,以压低虫口密度,减少稻蝗迁移本田基数。

2、抓住3龄前防治适期,用蝗虫微孢子虫以225亿个孢子/公顷的浓度进行防治。蝗虫微孢子虫是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为蝗虫的专性寄生物,可引起许多种蝗虫感病,对天敌昆虫、人、畜、禽均安全。蝗虫感病后可明显影响其取食量、活动能力、雌虫产卵量、卵孵化率等,经口传播后在蝗虫种群内流行,还可经卵传至下一代,长期控制蝗害。

3、抓住蝗蝻未扩散前集中在田埂、地头、沟渠边等杂草上以及蝗蝻扩散前期大田田边5米范围内稻苗上的有利时机,及时用药。稻田防治指标为平均每丛有蝗蝻1头。应注意在若虫3龄前进行。药剂可选用20%灭扫利乳油4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4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2.5%功夫菊酯乳油4000倍液、90%敌百虫700倍液,或25%杀虫双水剂600倍液。

4、如果蝗蝻已达3龄,并且虫口密度已到30头/平方米以上时,可采用5%卡死克乳油与蝗虫微孢子虫协调喷施,以喷施面积3:1的比例进行防治(即以稻田两渠埂间稻田为1个条带,用3个条带稻田喷施卡死克,施用量为1050毫升/公顷,1个条带稻田喷施蝗虫微孢子虫,用量为300亿个孢子/公顷,以此重复间隔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