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温高湿病虫多,看好症状早防治

发布日期:2019-08-04 01:38

近期,我区降雨量较大,高温高湿的田间气候条件容易导致玉米中后期病虫害的发生。现将这一阶段我区玉米经常会发生病害及虫害的主要表现症状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主要病害

1、大斑病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棱形大斑,严重的长达10-30cm。病斑最初呈水浸状,很快变为青灰色,最后变为褐色枯死斑。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长出黑色霉状物。常由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向上扩展。大斑病菌适宜温度20-28℃,空气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利于病菌繁殖,我省6-8月份气温大多处于发病适温范围。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2)减少菌源。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并带出田间销毁;收获后,集中掩埋田间遗留的病株。(3)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抗病力,注意及时排灌,降低田间湿度。(4)化学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或90%代森锰锌,均匀对入500倍的水喷雾,每隔7-10天喷药1次,共喷药2-3次。

2、小斑病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也侵染叶鞘、苞叶和果穗。病斑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出现,逐渐向上蔓延。病斑的大小为10-15毫米×3-4毫米,常表现为3种典型症状:一是在叶脉之间出现椭圆形或近长方形病斑,有比较明显的紫褐色或深褐色边缘;二是病斑的扩展不受叶脉的限制,呈现椭圆形或纺锤形,灰褐色或黄褐色,三是呈现黄褐色坏死的小斑点,一般不扩大,周围有明显的黄绿色晕圈。在高湿条件下,低洼地、田间密度过大郁闭时易发病,病菌在叶面繁殖,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2)减少菌源。收获后,集中掩埋田间遗留的病株。(3)加强田间管理。在拔节期和抽雄期追肥,注意及时中耕、排灌,提高植株抗病力。(4)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40%异稻瘟净乳油以500倍液喷雾,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以500~800倍液喷雾;每亩地用药液50-70kg,每隔7-10天喷药1次,共喷药2-3次。

二、主要虫害

1、玉米螟

症状:主要危害玉米茎秆,导致果穗发育不完整,籽粒灌浆不足;易遇风倒折。

防治措施:(1)农艺措施。清除越冬玉米螟虫卵寄生的秸秆,消灭虫源,减轻危害。(2)生物防治。在各代螟卵的始发期、盛发初期、盛发期,各在田间放松毛虫赤眼蜂1次,每亩放1.5万-2万头,每亩用Bt乳剂150-200毫升掺细沙5kg,撒到玉米心叶内。(3)化学防治。可在玉米喇叭口期用1.5%锌硫磷颗粒剂1.5-0.75kg,加细沙6-8kg,每株洒1克左右,或用90%晶体敌百虫稀释液1500倍液灌到心叶内;当幼虫集中到玉米雌穗的顶部时,可在花丝授粉后,用80%敌敌畏乳油500-6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400-500倍液,每kg药液灌2000-3000个雌穗。

2、蚜虫

症状:抽穗后危害穗部,吸食汁液,影响生长,还能传播病毒,引发病毒病。

防治措施:玉米心叶期蚜株率达50%,百株蚜量达2000头以上时,喷洒25%辟蚜雾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或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4000-5000倍喷雾。

3、黏虫

症状:危害叶片,并啃食雌穗花丝和籽粒。

防治方法:(1)诱杀成虫。可用小谷草把引诱成虫,每亩插60-100把,3天更换1次,带出田外烧毁;亦可用糖酸液诱杀成虫。(2)化学防治。可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或40%毒死蜱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亦可用90%万灵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或喷2.5%敌百虫粉,每亩2-2.5kg。

4、棉铃虫

症状:幼虫钻蛀果穗,蛀食籽粒,加重穗腐病发生。取食心叶可造成虫孔,较玉米螟危害的虫孔粗大,被害部边缘不整齐,被害株上常见粒状粪便。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玉米收获后,及时深翻耙地及实行冬灌,可大量消灭越冬蛹;在玉米地边种植诱集作物如洋葱、胡萝卜等,于盛花期可诱集到大量棉铃虫成虫,及时喷药,聚而歼之。(2)生物防治。在棉铃虫卵盛期,人工饲养释放赤眼蜂或草蛉;也可在卵盛期喷施每毫升含100亿个以上孢子的Bt乳剂100倍液。(3)化学防治。可在幼虫3龄以前,用75%拉维因3000倍液,24%美满(甲氧虫酰肼)悬浮剂2500倍液,5%卡死克(氟虫脲)乳油1000倍液,每亩用35%硫丹乳油100-130毫升对水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