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市场需求量大增,价格逐年攀升。由于长期人工采挖,野生资源日趋减少。人工栽培通常采用分割假鳞茎繁殖,1个假鳞茎1年仅形成1~5个新假鳞茎,效率较低;而通过人工无菌播种可获得高萌发率,是规模化生产种苗的有效方法。本技术采用两步培养法改进常规兰科植物播种技术,使白芨从播种到炼苗仅需180~240天,降低了生产成本。
【繁殖材料】
采用人工杂交授粉后120~180天未开裂蒴果内的种子。
【培养条件】
基本培养基为MS:
1.种子萌发培养基:MS+6-BA 1mg/L+NAA 5mg/L+活性炭1g/L;
2.分化壮苗培养基:MS+6-BA 0.25mg/L+NAA 1mg/L+活性炭1g/L+香蕉泥100g/L。
均附加琼脂8g/L和蔗糖30g/L,pH5.4。培养温度为(23±2)℃,种子黑暗培养萌发后改光照培养,光照强度20~25μmol/m²/s,每天14小时。
【生长与分化】
1.材料处理
采收120~180天果龄的蒴果,消毒后用无菌水清洗,将种子撒播于萌发培养基。
2.种子萌发
播种15天后胚开始萌发,转入光照后变绿。播种45天萌发率达71.5%,萌发种子形成子叶和叶片。
3.植株培养
播种60天后转接至分化壮苗培养基,120天后植株高度超过10cm并形成假鳞茎。
4.炼苗移栽
培养120~180天后移栽至腐叶土基质,保持适宜温度和湿度,60天后逐渐降低遮光率。秋季收获种球可越冬储存或春季大田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