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兰是世界上栽培广泛、普及的洋兰品种之一,素有“洋兰皇后”之美称。原生种有70多种,杂交种更是数不胜数,其花大,开花期长达2—3个月,花朵色彩和花纹的变化层出不穷,有白花系、红花系、粉红系、黄花系、网纹系、虎斑系、点纹系等品种系列。
蝴蝶兰单株性比较强,在栽培过程中很少会产生分株。目前国际上常用的繁殖方法是组织培养无性繁殖法,即所谓克隆繁殖。利用蝴蝶兰花梗侧芽、叶片、茎尖等外植体,经消毒处理后接种到Kyoto或MS+BA3mg/L的培养基上,可诱导出营养芽或原球茎。将原球茎置于MS+BA1mg/L的培养基中,可进行大量增殖。当原球茎繁殖至一定数量后,置于Kyoto培养基中进行分化培养,这样就可培养出大量的植株。通过克隆繁殖的蝴蝶兰苗生长、开花比较整齐一致,可完全保存母株的花色性状。
蝴蝶兰需经人工授粉才能获得种子,但其种子发育不全,没有胚乳,只有一层极薄的种皮,需经组织培养无菌播种才能获得植株。在蝴蝶兰开花时进行自交或杂交授粉,授粉成功的花朵3—4个月后果荚方便可进行试管无菌播种。由于果荚内种子数量较多,1个果荚便可繁殖出成千上万的植株。因此一般商业上的栽培用种主要采用无菌播种法。
将发育成熟的蝴蝶兰果荚用75%酒精擦洗干净,用0·1%的HgCl2消毒8—10分钟,无菌水冲洗5次,吸干。用刀片将果荚内细如粉尘的种子取出,置于Kyoto或MS+BA3mg/L的培养基中,播种15天可见淡绿色的已膨大了的胚,50—60天形成1·5—2毫米的原球茎。然后,转至Kyoto或MS+BA1mg/L的培养基中,50—60天后长成2—3片叶的小苗。再转至Kyoto培养基中,约60天后长成叶片间距6—8厘米的完整小苗。
移植完后,喷洒杀菌和杀虫剂,先置于光线较弱(1000勒克斯以下)的温室(20—25℃),3—4周后将光线提高到正常种植的栽培光度(15000勒克斯)。空气相对湿度不宜低于80%。在此过程中应随时清除病叶,并根据植株生长情况,及时调整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根据叶色可大致区分植株开什么颜色的花。叶片深绿色的植株,大多数开白色和浅色花系的花;带红褐色的叶片,则大多数开紫红色系的花。叶片较软长、叶片较深绿、叶肉较薄的蝴蝶兰植株,多数要求较阴的生长环境;而叶片较短且圆厚,叶片坚挺多肉的蝴蝶兰,要求光线相对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