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菌核病的发病规律?

发布日期:2025-08-25 20:36

大蒜菌核病是由大蒜核盘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感染大蒜的近地面假茎基部或贮存的鳞茎。病初呈水渍状,出现圆形小点,后发展为不规则的形状,致假茎变为黄褐色腐烂或倒折;干燥条件下,病部发白、易破碎,蒜瓣露出,致鳞茎萎缩。该病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生较重,一般温度在15~20℃、相对湿度在85%以上,最有利于菌核的萌发形成子囊盘,也有利于子囊孢子侵染蒜茎。当春季气温达到6~7℃时,土壤中菌核就产生子囊盘,当气温上升到13~14℃时,形成病菌侵染的第一个高峰。发病高峰多在4月下旬,菌核形成多在5月上旬以后。以菌核在土壤中或蒜种上越冬,豆瓣状菌核可在土中存活10~13个月,在灭菌砂中可萌发30%左右,该病在河南间歇发生。大蒜菌核病主要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或混在蒜种和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混杂在大蒜种和病残体上的菌核则随着播种、施肥落入土中。播种早的年份,少数菌核秋季就能萌发,使幼苗发病。一般在春季2月下旬以后,土壤中的菌核陆续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中射出,侵入假茎基部形成菌丝体。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果胶酶,溶解寄主细胞的中胶层,使病茎腐烂,以后菌丝体从病部向周边扩展蔓延,在病组织上形成菌核,随收获落入土中或留在蒜头上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源。大蒜菌核病是重茬土壤带菌、大蒜磷茎蒜瓣带菌,防控措施是从健身栽培抓起,早查早预防。菌核病菌是子囊菌核盘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里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也可在植物残体上越冬或越夏。翌年温度湿度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释放的子囊孢子可以随气流和雨水传播,引起病害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