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根腐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中国南方各花生产区尤为严重。该病在花生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导致植株生长不良、烂种、根腐、果腐,甚至全株枯死。一般情况下,病株率在10%以下,减产5-8%;严重时发病率可达20-30%,减产20%以上。
花生播后出苗前受害,可造成烂种、烂芽。幼苗期受害,主根变褐色腐烂,植株矮小,枯萎死亡。成株期受害,通常表现为慢性症状,开始为暂时萎蔫,叶片失水褪绿、变黄,叶柄下垂。根颈部出现稍凹陷的长条形褐色病斑,根端呈湿腐状,皮层变褐腐烂,易脱落,主根粗短或细长,无侧根或极少,形似老鼠尾状,维管束变,植株逐渐枯死,严重时从表现症状到枯死仅需2天。土壤湿度大时,近地面根颈部可长出不定根,病部表面有病菌霉层。病株地上部表现矮小、生长不良、叶片变黄,开花结果少,且多为秕果。病菌为害进入土内的果针和幼嫩荚果,果针受害后荚果易脱落在土内。病菌和腐霉菌复合感染荚果,可使得荚果腐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