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褐斑病是一种世界性普遍发生的病害,在中国各花生产区均有分布,是花生种植中为害最重的病害之一。该病发病较早,嫩叶较老叶发病重,一般在水肥充足、地势低洼、土壤潮湿、田间病残体多的地块易发病。在种植密度大、植株生长茂密而又少见阳光的中下部叶片上发病较多。花生生育前期发病少而轻,老叶发病多而重。花生品种间抗性有差异,直生型品种较蔓生型或半蔓生型品种抗病,晚熟品种发病较重。
花生褐斑病菌是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块在病残体或花生堆中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落在花生叶片表面,从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组织成为初侵染源,之后,病斑上再产生分生孢子借助于气流再侵染,循环反复。
花生褐斑病发生的温度范围5~36℃,最适温为25~28℃,并需要高湿,在露水中产生分生孢子的量多。在土质肥沃、地势较低洼的地块容易发病。一般在植株生长繁茂嫩绿而又少见阳光的叶片上比较多见。轮作地发病轻,连作地发病重。重茬年限越长,发病越重,往往不到收获季节,叶片就提前脱落,这种早衰现象常被误认为是花生成熟象征。
花生初花期开始发生,生长中后期为发生盛期。病叶布满病斑,光合作用面积减少,造成早期落叶、茎秆枯死,严重影响干物质积累及荚果饱满度和成熟度。受害花生一般减产10-20%,重者减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