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种子可以带菌,但带菌率不高。病田中,病菌以分生孢子丛或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施肥、雨水及灌溉传播蔓延进行初次侵染。初侵后形成的病斑所生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向周围蔓延。分生孢子传播多在白天进行,以10:00~14:00时为传播盛期。
黄瓜褐斑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密切相关,湿度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因素。相对湿度为85-95%时是该病萌发侵入的最适宜条件,此时潜育期仅需3-5天;温度对病菌影响较小,10-35℃范围内均可发病,但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2-27℃。施用过量氮肥,造成植株徒长或多年连作,均有利于发病。通风透光差时病害发生严重;多雨、凉夏时发病多。
多在黄瓜盛瓜期开始发病,中、下部叶片先发病,向上部叶片发展。叶片发病,初期在叶面生出灰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近圆形边缘不太整齐的淡褐色或褐色病斑。病斑多数直径8~15毫米,小的3~5毫米,大的20~25毫米。后期病斑中部颜色变浅,有时呈灰白色,边缘灰褐色。湿度大时病斑正、背面均生稀疏的淡灰褐色霉状物。病斑多时,或几个大型病斑相融合,叶片很快枯黄而死。发病重时,茎蔓和叶柄上也会出现椭圆形的灰褐色病斑,病斑扩展较大时能引起整株枯死。此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山扁豆生棒孢),以种子带菌、气流传播,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