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软腐病的发病原因,马铃薯干腐病的发病原因?

发布日期:2023-10-16 13:39

马铃薯干腐病发病原因包括品种质量、土壤消毒、管理措施、施肥浇水等。病菌在5~30℃条件下均能生长,贮藏条件差、通风不良利于发病。发病初期,薯块表皮局部颜色发暗、变褐色,逐渐凹陷形成褶叠,呈同心环文状皱缩;后期薯块内部变褐色,常呈空心,空腔内长满菌丝;最后薯肉变为灰褐色或深褐色、僵缩、干腐、变轻、变硬。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通常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年。种薯表面繁殖存活的病菌是主要侵染来源。条件适宜时,病菌经伤口或芽眼侵入,通过操作或贮存薯块的容器及工具污染传播、扩大为害。被侵染的种薯和芽块腐烂,会污染土壤,附在被收获的块茎上或在土壤中越冬。病害在15~20℃时最为适宜,较低的温度和高相对湿度不利于伤口愈合,使病害迅速发展。块茎在收获时表现耐病,贮藏期间感病性提高,早春种植时达到高峰。播种时土壤过湿易于发病,收获期间伤口多易受侵染。不同马铃薯品种间存在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