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在田间靠流水或昆虫传播蔓延。高温、高湿、土壤粘重、排水不良、低洼地及多雨年份易发病。雨后马上转睛,病株迅速枯萎死亡。连作地、播种早发病重。花生白绢病的病菌以菌核或菌丝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多分布在1~2厘米的表土层中。翌年菌核萌发,产生菌丝,利用地表和浅表的植物残株和有机物质作为营养及传播桥梁,从植株根茎基部的表皮或伤口侵入,也可侵入子房柄或荚果。病菌在田间靠流水、雨水和昆虫传播蔓延。病菌从侵入到形成新病斑,20~25℃下需18~26d;30~35℃下需10~16d。在适宜条件下,菌核萌发产生的菌丝从花生根部或茎基部直接侵入或从伤口侵入,进行繁殖为害,溶解寄主细胞的中胶层,使病茎腐烂,引起发病。新病株上成熟的菌核又能通过雨水、灌溉水、昆虫、农事操作等因素传播,不断引起再侵染。在花生的整个生长季节,病菌可以进行多次反复侵染,最后病组织形成的菌核落入土中或残留在病株中越冬。新种植区的菌源主要是老病区的病菌随种子、流水等传播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