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时期,马铃薯早疫病有哪些症状?

发布日期:2023-05-28 22:23

马铃薯早疫病,俗称夏疫病、轮纹病或干斑病,是由茄链格孢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叶片和块茎。此病在中国和世界各马铃薯产区分布较为普遍,通常在生长后期发病,但在适宜条件下可导致叶片过早干枯,严重影响薯块产量,甚至造成全田无收。

叶片上的症状最为明显,初为深褐色小斑点,后扩展为圆形或近圆形灰褐色病斑,具有明显的同心轮纹,病斑周围有时出现浅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上会生出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田间植株成片枯黄。茎部多在分枝处产生褐色病斑,一般不将茎包住,病处易折断。块茎染病后,产生暗褐色稍凹陷的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分明,皮下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

该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较高温度和湿度有利于发病。通常温度在15℃以上,相对湿度在80%以上开始发病,25℃只需要短期的阴雨或重露,病害就会迅速蔓延。因此,7~8月份雨季温湿度合适易发生病害,若这期间雨水过多、雾多或露水重、暴风雨次数多则发病重。

防治马铃薯早疫病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选用早熟抗病品种、适时提早收获、加强裁培管理等。此外,注意田间卫生,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积累,也是控制病害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