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疫病可危害马铃薯的叶片、叶柄、茎和块茎。在叶片上,初期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水渍状褪绿斑点,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甚至扩展达整个叶片,并可沿叶脉侵入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条斑。病斑与健康部分无明显界限,在暗褐色病斑边缘长出一圈白色霉层,叶片背面更为明显。发病严重时,使叶片萎蔫下垂,全株变黑呈湿腐状。天气干旱时,病斑干枯呈褐色,叶片背面无白色霉层,病叶脆易破裂,病害扩展缓慢。茎部受害后形成长短不等的褐色条斑,在潮湿条件下,茎部条斑上也能长出白色霉层。薯块受害时,形成淡褐色不规则形的小斑点,稍凹陷,病斑下面的薯肉变褐坏死,最后病薯腐烂。晚疫病还可使马铃薯在存贮期间大批腐烂。
马铃薯晚疫病可发生于叶、叶柄、茎及块茎上。植株受害初期,叶片边缘和尖端成暗绿色病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大,呈暗绿色水浸状不规则病斑,病叶边缘向上卷曲、干枯,在叶背有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囊产生白色的霜霉层,有时在叶正面也可以形成稀疏的霉轮。病害严重时,病斑能扩展到主脉、叶柄和茎部,使叶片下垂、枯死脱落,严重时整株变为焦黑,成湿腐状。块茎受害后,最初在表皮形成淡褐色或灰紫色不规则小斑点并逐渐扩大,当土壤较干燥时,被侵染的块茎表现为干腐病状,表面微陷,只在表皮层以下呈现不同深度的锈褐色。茎部很少直接受侵染,但病斑可顺叶柄扩展至茎部,潮湿条件下病斑可产生孢子囊。
该病主要危害马铃薯地上叶茎部分和地下块茎部分。地上部分发病初期,叶尖或叶缘出现水浸状褐色小斑点,继续侵染扩大呈圆形或半圆形的大病斑。病斑周围形成淡黄色褪绿边缘,空气干燥时病斑干枯呈褐色;湿度大时,病健交界处有隐约可见有白色霉状物,环境适当,病斑迅速扩展,并不受叶脉限制;叶柄和茎部染病,可见黑色条斑,发病严重时,整株枯死。块茎染病时,可见褐色或紫色的小病斑,继续侵染后病斑逐渐扩大并略凹陷,和病斑对应的薯肉呈褐色或红褐色。土壤干燥时,病斑较硬,湿度大时可腐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