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纹枯病是怎么发病的?

发布日期:2023-04-13 06:55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主要是种植密度过大,氮肥摄入过多,雨水多等原因引起的。

播种密度过大,田间湿度大,易导致纹枯病发生。

返青拔节后,下部叶鞘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相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田间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以及由菌丝纠缠形成的黄褐色的菌核。

寄主抗性:小麦品种间对小麦纹枯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2]环境: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日均温度关系密切。当日均温度在10℃以下时,病害发展缓慢;日均温度超过15℃,病情加重;20-25℃则迅速发展,病株率和病害严重度都急剧上升;当气温达30℃左右时,病害发展基本停止。春季多雨潮湿的天气,有利于病菌的发生和发展。[2]栽培:冬麦播种过早,密度过大,偏施氮肥,麦苗生长过旺,发病重。常年连作、麦田草害严重、土壤或田间湿度过大,发病重。施用带病残株而未经腐熟的粪肥等,也有利于发病。

前温度高、多雨,有利于病菌侵染,秋苗发病率高,春季雨多,田间湿度大,小麦返青后气温升高,田间郁闭度增大,有利于病菌扩展蔓延。

高温,高湿,田间密度大,氮肥用量大,连作都会造成纹枯病的发生。

小麦纹枯病发病原因:雨水多,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原菌生长发育,发病快,病害传染蔓延更快。由此可见小麦纹枯病是由于土壤湿度过高引起的。

(以上为本站整理农技人员经验所得,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