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急性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在其生长过程中常遭受多种病害的威胁,其中稻瘟病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尤其是急性稻瘟病,若防治不及时,可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一、发病症状
水稻急性稻瘟病主要发生在水稻叶片和穗部,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叶瘟和穗瘟。
叶瘟: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随后迅速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灰绿色病斑,病斑边缘黄褐色,中央灰白色,常有轮纹,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严重时多个病斑融合,使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
穗瘟:发病初期在稻穗颖壳上出现褐色小点,逐渐扩展形成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发病严重时整个稻穗变褐枯死,形成"白穗",导致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
二、发病原因
1.气象条件:高温高湿利于病菌繁殖传播,特别是连续阴雨、日照不足、温度在20-30℃、相对湿度90%以上时,容易流行。
2.菌源充足:田间遗留大量病稻草和病残体,为病原菌提供越冬场所和初侵染源。
3.品种抗性:种植感病品种或抗病性差的品种易发病。
4.栽培管理:偏施氮肥、密度过大、深水灌溉等不科学的管理措施会加重病害发生。
三、防治措施
防治水稻急性稻瘟病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优质高产品种。
2.处理病残体: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稻草,集中处理,减少越冬菌源。
3.科学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适时晒田,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4.药剂防治:加强对水稻田间病害监测,及时进行喷药防治。
在防治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病害,确保水稻稳产高产。同时要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对病害的识别和防治能力,共同维护粮食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