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曲稻的防治适期是什么时候?

发布日期:2021-01-26 07:00

稻曲病作为水稻生长后期的重要病害,其防治关键在于科学的预防措施和适时的药物处理。病菌在厚垣形态下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的主要侵染源。此病害在水稻开花至乳熟期最为活跃,特别是当气温处于24℃至32℃时,水稻若受到雨、露、雾的直接影响,更易受到侵染。对于山区、半山区及气候条件特殊的小气候环境,一旦这些区域的水稻感染了稻曲病,将可能成为菌源田,迅速扩散病害。

面对稻曲病的威胁,农户应采取以下防治策略:首先,选用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是基础。其次,田间管理的科学化同样重要,如实施健身栽培,合理施肥,增施钾肥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避免偏施氮肥,同时保证水稻生长期间,特别是稻穗分化期的水分供应,防止断水过早。再次,对于已经发生稻曲病的田块,应在冬季进行深耕,将病菌深埋以减少翌年的菌源。

在药物防治方面,抓住两个关键时期尤为关键:第一次施药在水稻破口前5至7天,第二次施药在水稻始穗期。常用的有效药剂包括井冈霉素、多菌灵、托布津等。此外,亦可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40%禾枯灵可湿性粉剂等作为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手段。需要注意的是,一旦稻曲病形成,再喷洒农药将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综上所述,稻曲病的防治需综合运用抗病品种选择、科学田间管理以及适时药物处理等多重手段,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病害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