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菜斑枯病是真菌病害,由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芹菜壳孢菌侵染致病。病菌主要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或病残体上越冬,可存活1~2年。第二年温、湿度适宜时,主要通过风雨、水滴及农事操作传播,在有水滴的状态下,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或直接侵入,致寄主发病。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可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病菌发育适温20~27摄氏度。该病在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天气冷凉、多雨或高湿,病害极易流行,昼夜温差大,雾露重,或大水漫灌,棚室通风不良,湿度过大以及植株发育不良等,均会加重病情。
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柄和茎秆。叶片发病初为浅褐色油渍状小点,后发展成黄褐色至黑褐色环死斑,病斑一般较大,近圆形,边缘为墨绿色,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点。叶柄和茎部染病,多形成梭形褐色坏死斑,凹陷,边缘呈浸润状,病部散生黑色小点。病部严重时植株表面病斑密布,坏死干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