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问答

发布日期:2018-11-04 04:51

什么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利用还田机械或收获机械将秸秆直接粉碎后均匀抛洒在地表,然后实施机械免(少)耕播种,以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抗旱能力,减小风蚀、水蚀,节本增效,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先进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秸秆及残茬覆盖技术、免耕或小耕播种施肥技术、杂草及病虫害控制与防治技术以及深松技术。为什么要采用保护性耕作?由于传统农业的过度耕作加剧了旱作地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多蓄雨雪、保墒和提高土壤水的利用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是发展旱地农业最经济、最有效、最现实的办法。

保护性耕作的好处有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降低了生产成本。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及牧草的种植。

免耕播种就是用专用的免耕播种机在未经过任何耕作的田间进行播种,一次性完成破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和镇压作业。少耕播种则是指在必要的地表作业(耙地、浅松)后进行播种。少耕和免耕的好处包括不翻动土层,减少了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蓄水和保墒能力,相对降低土壤透气条件,利于微生物的活动,减缓有机质分解速度,增加有机质的积累,减少了耕作次数和机具对土壤结构的破坏,改善了土壤结构。

“一年两熟”高产农区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模式针对小麦、玉米连作的特点,以增加纳蓄雨水能力、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肥力为主要目标,综合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免耕、少耕、覆盖、免耕播种等多种技术措施。保护性耕作增产的机理是土壤水分的增加和肥力的提高,尤其是对干旱区农业,土壤的水分和肥力是影响产量的两个最重要因素。

小麦免耕播种的质量要求包括适时播种,选择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优质高产良种,进行种子精选、晒种、拌种,保证行距、株距均匀,种、肥深度均匀一致,种落实土、覆土严密,无间断露种和大空间透气。机械作业质量要求包括播种量按农艺要求范围上限误差≤0.5%,下限误差≤3%.种子机械破碎率≤0.5%,播种深度合格率≥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