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思考

发布日期:2018-10-07 17:25

发展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迫切需求

大功率农业机械的合理配备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我国大型农业机械数量不足,与小型机械的分配不均衡。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应合理调配大机械与小型农具的比例。相关科研部门需加大投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农机改造升级,拓展机械农具的应用领域与性能,以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高效、高产、低耗目标。

农作物机械化发展面临瓶颈。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种植的作物类型各异,所需农具也不同。以玉米种植为例,传统农业依赖人力播种和收获,耗时耗力。如今,播种已采用垄做穴播等现代化技术,集刨地、除草、播种于一体,极大地提高了效率。然而,收获环节仍依赖大量人力,缺乏全自动化的机械设备,许多地区尚未实现机械化普及。加快机械化研发,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势在必行。

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农业机械化已取得显著成就,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依赖人力,如今,除草、播种等环节已实现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不仅节省了时间和劳动力,还为畜牧业、林业等其他领域的机械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我国农业机械化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农机设备老化,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其次,农机数量分配不均,运输机械较多,但缺乏高效的农作物收获设备,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滞后于发达国家。此外,农机研发投入不足,缺乏创新型产品,限制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农业机械的自动化程度较低,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域差异也是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经济发达地区资金充足,能够购置先进的农业机械,生产效率高,经济收益好;而北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缺乏资金购买先进农机,生产效率低下,收益受限。因此,缩小地域差距,推动农业机械化均衡发展至关重要。此外,农民对农机的使用技能不足,也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应用。

农业机械化的未来发展思路

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需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充分利用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首先,健全农业机械化政策体系。国家应设立专门部门,制定并执行相关政策,动员政府人员深入基层,了解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际困难,及时反馈问题,完善政策体系。政府部门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农业机械化发展举措,探索适合农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其次,建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期投入机制。国家应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农机研发,出台农机购置优惠政策,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激发农民的劳作热情,持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建立长期投入机制,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最后,加强对农机从业人员和农民的培训。农业生产的核心力量是农机从业人员和农民,他们需具备基础的农机知识和操作技能。政府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推动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应用。

总之,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统筹城乡资源,优化农机配置,强化技能培训,推动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