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蚀病是小麦重要病害之一,属检疫性病害,能随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蔓延,危害性大,防治困难。小麦感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发病愈早,减产幅度愈大。拔节前显病的植株,往往早期枯死;拔节期显病的植株,减产50%左右;灌浆期显病的植株减产20%以上。全蚀病扩展蔓延较快,麦田从零星发生到成片死亡,一般仅需3年左右。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病。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厘米以下,地上部的症状是根及茎基部受害所引起。我县小麦全蚀病一般在小麦灌浆期出现成簇或点片早枯白穗,茎基部变黑,病株易拔起,概括起来就是“白穗”“黑脚”“易拔起”,这是小麦全蚀病区别于其他小麦病害的三大特征。小麦灌浆期是普查发现小麦全蚀病的最佳时期,请广大干群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查治。
防治措施1、根据小麦全蚀病的传病规律和试验示范,要控制病害,必须做到保护无病区、封锁零星病区,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压低老病区病情。老病区定期轮作倒茬。2—3年定期停种一季小麦,改种棉花、蔬菜等非寄主作物进行大轮作,也可在小麦收获后,复种一季花生、秋菜等非寄主作物进行小换茬。
2、药剂拌种。用2.5%适乐时或12.5%全蚀净15—20毫升拌麦种10公斤,防效可达80%左右。
3、繁种单位的繁殖种子和供种单位销售的种子全部实行适乐时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