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19-08-13 13:47

一、小麦全蚀病病状特特征

小麦全蚀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

1.苗期症状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种子根、茎基部,使之变黑腐烂,部分次生根也受害变为黑褐色。幼苗发病麦现为叶片黄化,心叶内卷,分蘖少,长势较弱,严重时造成幼苗死亡。2.拔节期症状病株在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这是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部病害的典型症状。

3.穗期症状由于茎基部发病,植株早枯形成“白穗”。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分布,严重时全田成片小麦植株枯死。

二、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禁止从发生小麦全蚀病的小麦产区调种引种,防止病害蔓延。2.轮作倒茬。实行与棉花、蔬菜、大豆、油菜等经济作物轮作,可明显降低发病。3.筛选种植耐病品种。4.增施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要控磷、稳氮、增施肥钾和锌肥。特别是速效磷增高利于发病。5.药剂防治:(1).拌种:选用12.5%全蚀净(硅噻菌胺悬浮剂)20-30毫升,对水100毫升,拌麦种10公斤,搅拌均匀堆闷3小时;或选用4.8%适麦丹(2.4%苯醚甲环唑+2.4%咯菌腈水悬浮剂)30-40毫升拌麦种20-25公斤,堆闷3小时;或选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03%-0.05%(有效成份)拌种堆闷6小时,晾干后播种。(2).喷雾防治:小麦播种后20—30天,每亩使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20g或苯醚甲环唑30-40毫升对水60公斤,顺垄喷洒,翌年返青期再喷一次,可有效控制全蚀病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