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火龙秧子综合防治

发布日期:2019-05-10 13:50

造成大豆火龙秧子的原因较复杂。主要是大豆孢囊线虫和根腐病所致。大豆孢囊线虫病又称黄萎病。黄萎病,农民称“火龙秧子旧本过去叫嫌地病,月夜病等,指它在一夜之间病情便蔓延到全田。这种病属于世界性病害,凡是种植大豆的国家,几乎都有此病的危害,只是生理小种有所区别,线虫种类有所不同。

我国孢囊线虫分布于东北、华北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地,黑龙江省西部的肇东、肇源、肇洲、大庆、龙江、甘南、齐齐哈尔等地发生较重,牡丹江、三江平原等地区发生也较普遍。目前全省大豆主产区该病极为普遍,危害十分严重,是阻碍我省大豆增产的主要原因,应引起领导、业务主管部门和生产者的极大重视。据报道,我国已有14个省区3000多万亩大豆发生次病,重病区亩产只有几十公斤,甚至绝产。大豆孢囊线虫病是随着土、水、鸟及风传播的,在土壤中有活力的卵在没有寄生植物的情况下可存活9年,在种子上可存活22个月,这些卵还可在寄生杂草或其他作物(如菜豆、三叶草、白羽扇豆、野豌豆等)上存活、繁衍。当大豆播种生根后48小时,孢囊线虫即可侵人根内中柱边处,以头插入中柱内,开始取食,以后经过3次蜕皮变成成虫,此时雌成虫体部膨大成孢囊.撑破根皮露出根外,而头部仍插在原处;雄成虫离根进人土中,寻找雌成虫交配。在我省6月中旬开始见到白色孢囊,到6月底完成第二代;7月底8月初完成第三代;9月上旬再完成1代。一年可繁殖3代,一代历时34一44天最短19天。饱囊随根系分布脱落于土中,以0到20厘米耕层中居多,约占90%左右。苗期发病症状是子叶,真叶变黄,发育迟缓,多数线虫在豆根上吸取汁液,严重影响幼苗生长发育。成株期后发病植株矮小,叶片由下而上逐渐黄化,生长缓慢,开花迟,结荚少,豆粒少,严重者开花期枯死或结荚不实。病害的另一特征是根系不发达,侧根少,须根多,根瘤少而小,在根上着生许多白色或黄色小颗粒(既雌虫或孢囊)。

目前防止孢囊线虫病的主要措施:合理轮作。采用大豆与玉米、小粒作物等非寄生植物轮作,减少或避免重迎茬;采用抗线品种种植;进行药剂防治;最主要的是营养调节,采用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所研制,哈尔滨科丰新型肥料研究所开发生产的大豆重迎茬保产剂和黄萎叶喷剂进行防治。保产剂作底肥或种肥施人,亩用量1.5kg,亩均增产大豆22.1kg,增产193%;黄萎叶喷剂在苗期或初花期叶面喷施、亩用量0.15kg/袋,喷后2一3天叶片转绿,7天恢复绿色,增产13.6%,保产剂和黄萎叶喷剂是国家专利产品,科技含量高,无公害,增产,品质佳,抗旱,抗寒,抗病虫,促早熟是其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