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水稻生产技术指导

发布日期:2019-04-26 09:20

目前,长江中下游早稻正处在孕穗期,中稻已进入大面积栽插期。入春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严重的气象干旱,造成部分地区早稻生育期推迟、幼穗分化受阻,一些地区中稻秧苗老化、栽插进度缓慢,给当前水稻生产带来很大困难。近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降雨过程。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研究提出当前,建议各地抓住近期降雨的有利时机,指导农民切实加强水稻田间管理,积极应对干旱等不利天气的影响,努力夺取水稻丰收。

一、早稻田间管理技术措施。一是加强水分管理。进入幼穗分化期的早稻,采用浅水-湿润-露田间歇灌水;进入孕穗期的早稻要建立2~3厘米水层,实行浅水灌溉。对水源紧缺地区,要千方百计保证基本生理需水。二是分类追施穗粒肥。对于近几日内即将抽穗的早熟早稻,可看苗每亩追施2公斤尿素,或喷施叶面肥;对于进入幼穗分化期的中熟早稻和进入孕穗期的迟熟早稻,可看苗每亩追施3~4公斤尿素、3~4公斤氯化钾,提高成穗率和穗粒数。三是防控病虫害。随着6月上旬旱后梅雨季节的到来,病虫危害会加重,要密切关注病虫发生动态,当前要重点防好二化螟,兼治稻飞虱;要在破口期前3~5天,重点综合防治穗颈瘟、纹枯病和稻飞虱等。

二、一季稻田间管理技术措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季节差异很大,要根据生产进程不同,采取分类管理措施。

一是抓好已栽一季稻田管。部分空闲田和早熟油菜茬口已栽插的早中熟一季稻,目前处于返青活棵至分蘖期。要以保苗为重点,因苗加强田间管理。灌溉保苗,移栽后处于返青活棵期的,要保持有水层,确保活棵;对于活棵后的秧苗,视水源情况采取浅水-湿润-露田的灌水方式,以保苗为目标,待旱情解除后坚持浅水勤灌。追施分蘖肥和穗肥,对进入分蘖期的早熟一季稻,每亩追施5~7公斤尿素、4~6公斤氯化钾的穗肥;对处于返青活棵期的中熟一季稻,在栽后5~7天即每亩施5~7公斤尿素分蘖肥。二是抢雨栽插保面积。充分利用近期降水的有利时机,抢时抢墒栽插。要保证栽插质量,采取边灌水、边整平、边插秧的“三边”作业方式。秧苗过高的可先割去部分秧稍。加大迟插田的亩穴数和基本苗,减少大田的有效分蘖时间。要实施“跑马水”管理,边灌水平田边插秧,插完一块田,将水放到另一块田里,再进行整地插秧,保证栽后有墒,确保成活。要早追提苗肥,4月底前播种迟插老秧,栽后要早追、重施提苗肥,栽后5天每亩即时追施7~10公斤尿素,促进早发快发,以肥补迟。三是抓好一季稻秧田管理。当前在一季稻秧苗大部分处于4叶至7叶期,4月下旬前播种的已过移栽期最佳期,5月初播种的正在适龄移栽期,要针对因缺水迟插秧龄延长和秧苗素质下降等问题,切实加强秧田管理。要坚持旱管,对暂无水移栽的,要旱管控制秧苗生长,适度延长秧龄。缺水严重的秧苗可采取浇水的方式,保持秧苗的基本生理需水,保护秧苗。对不能及时移栽的秧苗,寄栽到水源条件相对较好的田块,两段秧秧龄一般可延长20天以上。还可采用秧田抽条疏苗方式延长秧龄。对长龄老秧移栽前重追施“送嫁肥”,促栽后早返青、早分蘖,并施好“送嫁药”,将病虫防治重点在秧田期完成。

三、采取适时补种改种等灾后恢复措施。若干旱持续发展,水稻无法栽足,要及时做好适应性调整,进行补种和改种。一是补种晚稻。无秧苗栽插或者旱死稻田,6月15日前,可补播早中熟晚稻品种。二是抗旱育双季晚稻秧。提前进行旱育苗床的选择和培育,采用集中育秧、借田育秧方式,推广旱育秧技术。三是早稻翻秋或改种其它作物。6月30日后,无秧苗栽插或者旱死稻田,可因地制宜进行早稻品种翻秋或及时改种玉米、花生、大豆等旱地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