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死农民了的棉花黄、枯萎病的发生规律及预防措施

发布日期:2019-04-26 03:16

棉花黄、枯萎病是棉花生产上的主要病害,被棉农称为棉花的“癌症”,具有传播迅速,损失严重,防治困难的特点。近年来,棉花黄、枯萎病发生较重,并有蔓延趋势。探讨棉花黄、枯萎病发生原因,对于棉花生产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棉花感染枯萎病后,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40%~50%,甚至绝收。一旦发生将会给棉农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在田管中需要重点关注。

棉花枯萎病幼苗至成株均可发病,现蕾前后发病最盛。可归纳为5种类型:

(1)黄色网纹型:病株叶脉变黄,叶肉保持绿色,叶片局部或大部分呈黄色网纹状,叶片逐渐萎缩枯干。

(2)黄化型:叶片边缘局部或大部变黄,萎缩枯干。

(3)紫红型:叶片局部或大部变紫红色,叶脉也呈紫红色,萎缩枯干。

(4)青枯型:叶片突然失水,叶色稍变深绿,叶片变软变薄,全株青干而死亡,但叶片一般不脱落,叶柄弯曲。

(5)皱缩型:5-7片真叶时,大部分病株顶部叶片皱缩,畸型,色深绿,节间缩短,比健株矮小,一般不死亡。病株根茎剖面木质部变成黑褐色。

【黄萎病发病条件】

适宜发病温度为25~28℃,高于30℃、低于22℃发病缓慢,高于35℃出现隐症。在6月份,棉苗4、5片真叶时开始发病,田间出现零星病株;现蕾期进入发病适宜阶段,病情迅速发展;在七八月份,花铃期达到高峰。在温度适宜范围内,湿度、雨日、雨量是决定该病消长的重要因素。地温高、日照时数多、雨日天数少发病轻,反之则发病重。在田间温度适宜,雨水多且均匀,月降雨量大于100mm,雨日12天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发病重。一般蕾期零星发生,花期进入发病高峰期。连作棉田、施用未腐熟的带菌有机肥及缺少磷、钾肥的棉田易发病,大水漫灌常造成病区扩大。

【枯萎病发病条件】

枯萎病发生与地温和雨量有关,当土层10厘米地温达20°C左右开始发病,在地温25-30°C(棉花蕾期),出现的一个发病高峰,夏季地温达到33-35°C时,病情停止发展。秋季当土壤温度下降到25°C左右时,病情又回升,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

黄、枯萎病防治方法

生产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要因地制宜,宜早不宜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农业防治

1、栽培抗(耐)种类是现在最有用的办法。在棉花生产中,选用抗病种类,进步植株抗病性,操控病害发作。

2、加强检疫。严禁从病区调入棉种、棉籽饼和棉籽壳。

3、对轻病田拔除病株,并进行土壤消毒;进行轮作换茬,可与小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轮作3-4年。

4、加强田间管理。勤中耕,深中耕,进步地温,下降土壤湿度;开沟排水,下降地下水位;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和磷、钾肥,防止偏施氮肥。

5、科学管理棉花。一是按棉花生长规律控制施肥量,现蕾至开花期(6月上旬~7月上旬)要轻施、稳施氮磷钾肥,约占总施肥量的15%~20%;开花至结铃期(7月上旬~8月上旬)要重施氮磷钾肥和有机质肥,约占总施肥量的60%;结铃至吐絮期(8月中下旬~9月上旬)要因地制宜补施氮肥或棉花专用复合肥5%(含氮磷钾22%~13%)。

6、群防群治病虫害。根据虫情预报对症用药,瞅准害虫繁衍关键时刻着重捕杀。

(二)化学防治

1、种子和土壤处理:做好棉花耕种前的药剂浸、拌种作业,消除种子上的菌源,或选用包衣棉种。对零散病点进行土壤消毒。

2、因地制宜,对症用药救治。

【北疆、南疆枯、黄萎病病史棉田】

轻度发生或预防的棉田:

微生物菌剂+500g农小将含腐植酸水溶肥。

蕾期开花前施用2-3次,配合常规滴灌肥随水滴灌效果更佳。

中度以上发生的棉田:

清晨之光乙蒜素200毫升滴施对土壤杀菌

微生物菌剂+1公斤农小将含腐植酸水溶肥。

花期前施用,连续2-3次(根据情况第3次农小将含腐植酸水溶肥1.5kg/亩),配合常规滴灌肥随水滴灌效果明显。

重度发生棉田清晨之光乙蒜素200毫升滴施对土壤杀菌

6月下旬开始发病的棉田,用微生物菌剂没起效的棉田,就必须直接上杀菌剂处理。方法清晨之光乙蒜素200毫升6月下旬一次,7月中旬一次滴施。

防治该病的最佳办法是防患于未然,即主张广大农户朋友加强田间查看,发现零散发病棉田,及时拔除病株并烧毁,并对病株处的土壤进行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