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节水高产高效的灌溉制度,水稻的节水高效灌溉制度

发布日期:2019-04-17 17:03

1、水稻的地域分布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2000年全国水稻播种面积4.5亿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7.6%,稻谷产量18791万吨,占粮食产量的40.7%。水稻分布面积极为广阔,根据《中国水稻种植区划》,全国稻区可划分为以下6个稻作区:

(1)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包括194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

(2)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7%。

(3)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个县(市)。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

(4)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共457个县(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3%。

(5)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共184个县(旗、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

(6)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

从上述分区可知,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属南方稻区,包括华南、华中和西南稻作区,占到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92.6%;而秦岭、淮河以北属北方稻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稻作区,只占到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6.5%。

南方稻区的华南和西南稻作区以双季稻为主,最南部还有少量三季稻;华中稻作区的长江以北多为单季稻,以南则单双季稻都有。北方稻区全部为单季稻,并有少量陆稻。

2、水稻的需水规律

(1)水稻的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

1)水稻的生理需水:生理需水是指供给水稻本身生长发育、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水分。维持水稻正常生理功能所消耗的水量,绝大部分是通过植株蒸腾而散发到大气中去,因此这部分水量称为水稻的蒸腾量。蒸腾强度是随着绿色叶面积和植株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的,到了成熟期,又随着绿色叶面积逐渐减少而递减。水稻的生理需水在水稻一生中的变化规律是从小到大,再由大到小。

2)水稻的生态需水:生态需水是指为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需的水分,这部分水量主要包括棵间蒸发和稻田渗漏。水稻生态需水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作用是以水调温、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及淋洗有毒物质等。棵间蒸发是物理性的扩散汽化作用,受到植株荫蔽的影响,在水稻全生育期的变化规律是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在有水层和没有水层的条件下,棵间蒸发量可相差好几倍。稻田渗漏分为田硬渗漏和底层渗漏,与稻田的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地下水位、田面水层深浅以及边界出流条件等密切相关。田面有水层的稻田比田面无水层的稻田,因受水的重力作用,其渗漏量大得多。

(2)水稻需水临界期

水稻需水临界期是指水稻生长期间对水分最敏感的生育阶段。水稻的需水临界期多在孕穗期,即稻穗形成的阶段。因为稻穗是植株中最幼嫩的部分,抵抗干旱的能力最弱,对水最敏感,往往最先受到缺水的影响,容易造成穗短、粒少。并且该期叶面积大,蒸腾作用强,需水较多,约占全期需水量的20%~30%,若供水不足,就会削弱同化物质制造及其在植株体内运转,造成水稻减产。

(3)水稻需水量与产量的关系

影响水稻产量和需水量的因素均十分复杂,在充分供水的条件下,水稻的品种、农业技术措施是影响单产的主要因素,而气温、湿度、风速等则是影响水稻需水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充分供水条件下,水稻需水量与产量之间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水稻需水系数是指每生产1千克稻谷所消耗的水量(千克),是需水量与经济产量的一个比值,用来反映灌溉水效率的高低。对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稻别、其需水系数也有差别,一般是早稻的需水系数小于晚稻。据对广西、广东、福建、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四川等省、区多年灌溉试验资料统计,需水系数与产量关系有以下规律:

3、水稻的节水高产灌溉制度

(1)秧田的节水灌溉

采用湿润灌溉,即在育秧初期保持秧板湿润(含水量90%以上),待秧扎根并有2~3个小叶以后再灌浇水层。另外,还可采用旱田育秧,即在旱地上作畦,畦上播种盖灰,出苗前进行旱育,每日早晚喷水湿润畦面,待秧高3cm以后,用沟畦透水灌溉,使沟中水分浸透畦田土壤,在畦面不形成水层。在北方稻区,也可采用水旱秧田,即早期采用旱田育秧,待秧苗全长至6~7cm时灌上水层,以防止死苗,促进生长。

(2)整泡田的节水灌溉

1)缩短整泡间隔时间,集中灌水:尽量做到整地、泡田、栽秧在同一天进行。

2)浅水整田:灌水使土伐饱和,土伐之间的空隙出现积水时停止灌水,立即进行水耕。

3)减少水层深度:改传统的深水泡田为浅水泡田,田整好后,田面上保持30~50mm水深即可。

4)做好田埂,防止串灌。

(3)本田的节水高效灌溉制度

1)水稻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的形式:一般所说的水稻灌溉制度都是指本田灌溉或直播稻田的灌溉。水稻本田的灌溉制度实际上是指各生育阶段水层(包括烤田)的合理组合方式。由于环境条件差异,这种组合是多种多样的。当前各地采用的水稻节水高效灌溉制度有多种形式,一般有“浅湿”灌溉、“薄浅湿晒”灌溉、“薄露”灌溉、“控制”灌溉、“间歇”灌溉等多种称谓,但都可归纳为浅水淹灌与湿润灌溉相结合的灌溉制度,即在生育阶段内,有时用浅水层淹灌,有时用湿润灌溉。这种灌溉制度一般又分以下三种方式:①复青期浅水淹灌,以后长期浅湿结合。②复青期和孕穗至灌浆期浅水淹灌,其他时期浅湿结合。③全生育期都采用湿润灌溉。另外,还可采取合理深蓄降雨、充分利用雨水、减少水稻灌溉用水量的深蓄雨水节水灌溉制度。

2)水稻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的技术原理:水稻的需水量包括叶面蒸腾、株间蒸发和田间渗漏三部分。第一部分属生理需水是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必需的,但只占水稻总需水量的30%~40%;而第二和第三部分属生态需水却占总需水量的60%~70%,并不完全是水稻生长所必需的,试验表明有相当部分水量可以节省,而对水稻生长影响很小。因此,可以根据水稻的生长需水规律,采用“浅、湿、干”的土壤水分管理,实施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水调温,有效地促控水稻生长发育,保证其生理需水,减少其生态需水,达到节水高效的目的。

4、各地区适用的水稻节水高效灌溉制度

(1)水稻“浅湿”灌溉

水稻“浅湿”灌溉各地有多种不同的称谓,归纳起来大致有:“薄、浅、湿、晒”灌溉、“浅、蓄、晒、湿”灌溉、“浅晒湿”灌溉等。水稻“浅湿”灌溉是根据水稻移植到大田后各生育期的需水特性和要求,进行灌溉和排水,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这种灌溉的技术要点就是:薄水插秧,浅水返青,分蘖前期湿润,分蘖后期晒田,拔节孕穗期回灌薄水,抽穗开花期保持薄水,乳熟湿润,黄熟期湿润勤落干。水稻“浅湿”灌溉适用于我国南方的双季稻产区。

1)江苏省水稻“浅湿”灌溉

水稻“浅湿”灌溉即浅水与湿润反复交替、适时落干,浅湿干灵活调节的一种间歇灌溉模式,其技术要点如下:

①返青浅水勤灌。促返青、分蘖,水层深度5~30毫米。

②分蘖后期及时晒田。当茎蘖数达到有效穗数80%时,排干田面积水晒田7~10天,使耕层土壤含水量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5%。

③拔节孕穗期间歇灌。每次灌水后水层深3厘米,水层耗尽后3~4天再灌。

④抽穗开花及乳熟期湿润灌溉。每次灌水水层深2厘米、水层耗尽后3~4天再灌。

⑤黄熟期自然落干,遇雨排水。

生育阶段控制水层(毫米)

1泡田期根据当地习惯

2返青期5~30

3分蘖后期排干田面积水晒田7~10天,使耕层土壤含水量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5%。

4拔节孕穗期间歇灌,每次灌水后水层深3厘米,水层耗尽后3~4天再灌。

5抽穗开化及乳熟期湿润灌溉,每次灌水水层深2厘米、水层耗尽后3~4天再灌。

6黄熟期落干

2)安徽省江淮丘陵区水稻“浅湿间歇”灌溉

其水分管理要点为:利用旱育秧耐旱特点,有水水作(栽),无水旱作(栽);根据水稻各生育阶段允许蓄雨指标,充分拦蓄降雨,节约灌溉用水;灌溉实行浅灌,以尽可能多拦蓄雨水;灌溉两水之间实行间歇灌溉,间歇天数依据当地的水源状况,可分别采用经济间歇天数、适宜间歇天数和高产间歇天数;遇特殊干旱年份,允许旱管,以减灾避灾。这一灌溉模式的特征是浅灌、湿润、旱管相结合,使稻田水分状况多样化。对于水稻各生育期的灌溉,具体操作如下:

①移栽返青期:这一时期一般8~10天,灌水上限10~40毫米,蓄雨上限50毫米,做到上不淹芯下不晒泥,返青期不脱水,土壤水分下限应在田间持水量以上。

②分蘖期:分蘖期约33天,灌水上限40毫米,蓄雨上限以不淹心叶为准,可达90~120毫米。这一时期进行间歇,可提高土温,调节土壤空气,达到以水调肥,以水促蘖的目的,其适宜间歇天数和经济间歇天数分别为1~9天和6~9天,高产间歇天数5~7天。遇大旱年土壤水分下限可控制在70%(占田持百分数,下同)。分蘖后期烤田按烤田技术要求进行,杂交稻在田间苗量超过22~25万株/亩时进行烤田,此时稻株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由横向转为纵向发展,是决定穗数的时期。烤田可以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根系生长,改善田间小气候,达到上控下促的作用。

③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此期为节间生长、幼穗形成决定粒数的阶段。生长快、叶面积指数大,需水多,是水稻需水的敏感期。此期光合作用强、新陈代谢快,灌水上限60毫米,蓄雨上限可达160~180毫米。这一时期经济间歇天数4~6天;适宜间歇天数和高产间歇天数:拔节孕穗期为1~5天和2~4天,抽穗开花期为1~5天和2~3天,土壤水分下限为80~85%。

④乳熟期:乳熟期15天左右,实行浅湿间歇灌溉,灌水上限40毫米,蓄雨上限120毫米,适宜间歇天数0~6天,经济间歇天数4~7天,高产间歇天数2~4天,土壤水分下限为70%。黄熟期是决定粒重阶段,土壤干湿交替,以湿为主,以根保叶延长功能叶片的时间,促进杆青谷黄。收割前7~10天左右断水。

3)福建省水稻“浅、蓄、晒、湿”灌溉

水稻各生育期灌溉的技术要点如下:

①返青期:秧苗移栽,此时植株幼小,生理需水不多,一般控制水层在0.5~1.0毫米,灌水水层幅度10~40毫米,下雨水层上限为60毫米,早稻一般灌到水层15~20毫米,晚稻可灌至水层上限50~60毫米,试验和实践经验证明采用薄水(即控制水层15~20毫米)插秧,浅水层(30~40毫米)养苗是一种可行的灌水方法。同时水稻遇高温或低温时应灌深水护苗,一般灌到水层50~60毫米。

②分蘖初期:分蘖初期采用浅水湿润管理,灌水的幅度是0~60毫米水层,下雨可蓄至60毫米水层,下限为0毫米,经常保持田间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促进禾苗有效分蘖。50~60毫米。

③分蘖末期:进行晒田是高产灌溉的重要环节,必须掌握好晒田的时间和晒田的程度,要看田、看苗、看天决定,一般晒田掌握在田间土壤含水率下降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左右为宜。

④孕穗期:这个时期是植株从营养生长转到生殖生长时期,也是水稻生长期需水最高的时期,该生育期灌水幅度0~60毫米水层,当水层在下限为0时,早稻再停3~4天灌水,晚稻再停2~3天灌水。

⑤抽穗期:这一期也是需水比较多的时期,灌水幅度应掌握在5~60毫米水层,一般灌水控制到5~20毫米水层,降雨时可蓄至上限60毫米水层,当水层在下限0时,早稻再停3~4天灌水,晚稻再停2~3天灌水。

⑥乳熟期:这个时期作物的生理需水由于叶面显著减少而下降,灌水水层幅度0~60毫米,一般采用浅水层(0~40毫米),降雨蓄至60毫米水层。

⑦黄熟期:这个时期作物的生理和生态需水逐步下降,采用干干湿湿灌溉方法为宜,灌水幅度0~20~60毫米水层。

生育阶段控制水层(毫米)

1泡田期根据当地习惯

2返青期薄水(即15~20毫米)插秧,浅水层(30~40毫米)养苗

3分蘖期前期0~60,后期晒田7~10天

4孕穗期0~60

5抽穗期5~60

6乳熟期0~60

7黄熟期0~20~60

采用“浅蓄晒湿”灌溉新技术,即灌水一次,停2-3天再灌一次水,可明显的降低田间土壤水分,有利于接纳更多的雨水,在降雨时的水层提高到60毫米左右,可提高降雨有效利用程度,节约灌溉用水量。不同水文年情况下福建省水稻“浅蓄晒湿”的节水灌溉制度及产量水平。

4)广东省水稻“浅晒湿”灌溉

水稻“浅晒湿”灌溉制度的主要技术要点为:浅水回青,薄水分蘖,够苗晒(露)田,浅湿抽穗扬花,湿润灌浆至成熟。各生育期灌溉技术要点如下:

①移植回青期:薄水插秧后灌浅水,水层控制在5~40毫米。

②分蘖期:水层控制在0~20毫米左右(如遇雨可蓄至40毫米),适当晒田。

③够苗晒田期:晒田主要在分蘖末期进行,一般在插秧后25~30天。晒田时应看天、看地、看禾苗,因地制宜,适时适度。其标准为:轻晒的0~20厘米土层内平均土壤含水率达到饱和含水率的70%~80%;中晒达到饱和含水率的60%~70%;重晒达到饱和含水率的50%~60%。

④孕穗至抽穗扬花期:水层控制在10~40毫米,浅水灌溉,自然落干后再灌,保持浅湿相间。

⑤乳熟至黄熟期:采取灌“跑马水”,田面干干湿湿,以湿为主,湿而不烂。黄熟后期排水落干。

生育阶段控制水层(毫米)

1泡田期根据当地习惯

2移栽回青期5~40

3分蘖期0~20

4够苗晒田期0(插秧后25~30天开始)

5孕穗至抽穗扬花期10~40

6乳熟至黄熟期灌“跑马水”,后期落干

5)广西水稻“薄、浅、湿、晒”灌溉

水稻“薄、浅、湿、晒”灌溉的技术要点如下:

①薄水插秧:插秧时田间薄水层15~20毫米。

②浅水回青:插秧后田间灌浅水层30~40毫米。

③分蘖前期:田间湿润管理,即3~5天灌一次10毫米以下薄水层,经常保持田间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

④分蘖后期:晒田。对于冷浸田、肥粘田,应重晒至田边周围坑白;对于壤土田,应轻晒至田面鸡爪缝;对于高坑、沙土田,应只露不晒。控制0~20厘米土层内平均土壤含水率达到饱和含水率的70%为宜。

⑤拔节孕穗期:灌水控制水层10~20毫米。回水攻胎、幼穗分化前期灌跑马水。

⑥抽穗开花期:灌水控制水层5~10毫米,保持浅薄水。

⑦乳熟期:3~5天灌1次10毫米水层的跑马水。湿润灌浆、禾苗青技腊秆,田间湿润至黄熟。

⑧黄熟期:湿润落干。穗头勾头前,田间保持湿润,勾头后进行落干。

1泡田期根据当地习惯

2移植期15~20

3返青期30~40

4分蘖初、盛期无水层,土壤含水率100%

5分蘖后期落干晒田(7~10天)

6拔节至孕穗期湿润至10~20

7抽穗开花期5~10薄水

8乳熟期3~5天灌1次10毫米以下跑马水

9黄熟期落干

6)东北地区水稻“浅湿”灌溉

当前东北地区的水稻灌区仍主要采用这种灌溉模式。其技术要点如下:

①插秧至返青期:灌水3~5厘米的浅水层,缓苗促蘖。

②分蘖开始到分蘖盛期:实行浅、湿、干(或浅、湿)交替间歇灌溉。每次灌水3~5厘米,结合中耕追肥、除草,待自然落干、田面呈湿润状态再行灌水,即前水不见后水。土壤持水能力强、地肥、稻苗生长旺盛,其间歇时间可长些,待耕层土壤水分达田间持水量90%时,再行灌水;反之,灌水间歇时间短些,田面呈饱和状态时再灌水。

③分蘖末期:落干晒田。对于分蘖率较强的品种,当有效分蘖达到计划数的80%~90%时,开始落干晒田;分蘖率较弱的品种达到计划数时,落干晒田。阴雨天、地肥、苗势旺的应重晒,一般晒7~10天,使耕层土壤水分降至田间持水量70%~80%;反之,则轻,一般晒田5~7天,使耕层土壤水分降至田间持水量80%~90%。

④孕穗至抽穗开花期:建立浅水层。即每次灌水3~5厘米水层,自然落干,再行灌水。

⑤生育后期:实行浅、湿、干交替间歇灌水,保持耕层干干湿湿,控制到田间持水量的80%左右,直到黄熟停水。

(2)水稻“薄露”灌溉

水稻“薄露”灌溉,概括来说就是“灌水要薄,适时落干露田”。薄是指灌溉水层要薄,一般为20毫米以下,露是指田面表土要经常露出来,表层土面不要长期淹盖着一层水。这种灌溉的技术要点是:

①每次灌水在20毫米以下。

②每次灌水后都要自然落干露田。

③遇加续降雨,田间淹水超过5天,要排水落干露田。

④遇防病虫害和施肥时,应与灌溉用水量结合。

水稻“薄露”灌溉彻底改变了长期淹灌的状态,有效地改善了水稻的生态条件,明显地减少了灌溉水量。水稻“薄露”灌溉适用于华中双季稻稻作区。

(3)水稻“控制”灌溉

水稻“控制”灌溉是指秧苗移栽后,田面保持5~30毫米薄水层返青(或不保持水层采用湿润灌溉),在返青后的各生育阶段,田面不再建立灌溉水层,以根层土壤水分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溉水量。土壤水分控制上限为饱和含水率,下限则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分别取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70%。水稻控制灌溉适用于我国中、西部广大地区的水稻灌溉。

1)江苏省水稻“控制”灌溉

在江苏北部粘性土地区,对水稻“控制”灌溉操作要点,农民群众总结为:“七日返青浅水层,寸水之内最适宜。分蘖前期近十天,泥浆沉淀陷脚印;分蘖中期十二天,土壤粘手脚印浅;分蘖后期需七天,田面裂缝很明显。拔节前期十五天,微小裂缝看得见;拔节后期十三天,田面沉实的脚印。抽穗开花期十天,耕层硬板地表陷。黄熟期限一月内,自然落干不灌水。

1泡田期根据当地习惯。

2返青期25~30。

3分蘖期前期每亩每次灌水10~15m3;中期上限为饱和含水量,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65%~70%;后期晒田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60%。

4拨节孕穗期上限为饱和含水量,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70%~80%。

5抽穗开花期上限为饱和含水量,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70%~80%。

6灌浆期跑马水、窜地皮、田面干、土壤湿,3~5天灌1次水。

7黄熟期落干。

2)湖南省水稻“控灌中蓄”灌溉

“控灌”即利用水稻生育期耐旱特性,降低各生育期灌溉控制点的水深(土壤含水量),适度推迟灌溉时间,在未降雨的时段内,将田间土壤含水量(下限,即灌溉控制点)降低到田间持水量的75%~60%。通过对土壤水分调节和控制,不仅减少了人工灌水次数和灌溉水量,大幅度地节约了水量,而且能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发达,控制水稻地上部株型的无效生长,提高水肥利用的有效性,达到节水增效目的。“中蓄”即通过利用水稻生育期耐淹特性,提高水稻各生育期稻田拦蓄水深上限20~40毫米,即田面蓄水深度由常规的80毫米~120毫米上升到100毫米~160毫米;遇降雨时,利用田埂最大限度通过稻田拦蓄利用天然降雨,达到推迟灌溉时间,减少灌溉次数目的。

3)黑龙江省水稻“控制”灌溉

根据北方高寒地区的特点,秧苗本田移栽后,在田面土壤饱和含水量(即汪泥塌水)的基础上返青活苗,在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除保证水稻正常生态需水外,田面一般不再保留水层,以根层土壤水分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这种灌溉制度的基本原理是:水稻各个生育期对水分需求各不相同,不必均保持稻田田面的水层,也不必都保证“充分的”水分供应,应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需要的敏感度,适时、适量地供应水分,调控水稻生理生态状况,减少作物无效蒸腾量、棵间蒸发量和田间渗漏量,从面显著地减少水稻耗水量,并通过对水稻生长形态的调整,促使水稻向“最佳群体结构”和“理想丰产株型”两者的优化组合方向发展,以达到水稻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这种水稻“控制”灌溉制度,适用于寒地优质粳稻的节水高效灌溉。

(4)水稻“间歇”灌溉

1)江西省水稻“间歇”灌溉

江西省水稻节水灌溉采用的“间歇”灌溉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水稻“间歇”灌溉,其技术要点是:在水稻返青期、抽穗开花期实行浅水灌溉,保持20~30毫米水层,其它各生育期采用间歇灌溉方法灌溉,即每次灌20毫米水深,任其自然落干,田面不见水后,再灌20毫米水深,保持前水不见后水,循环直至成熟收割。另一种是在间歇灌溉的基础上,采用前干后水方法,即禾苗移栽三天后排水晒田,晒至田面出现裂缝,手按不显印,人走不陷脚为止。一般晴天晒4~6天(早稻6天,晚稻4天)。分蘖至乳熟期采用间歇灌溉,乳熟至黄熟期浅水与湿润交替。研究结果显示:前干后水方法对双季稻促早发、防早衰具有良好的效果,早稻亩产可达550.7Kg,晚稻亩产可达535.75Kg。前干后水方法的关键是前期晒田。由于水稻移栽返青时根系受到损伤,加上栽种时,早稻气温较低、晚稻气温较高,根系恢复慢,产生座蔸败苗。晒田能促进根系生长,有利于禾苗早生快发。后期浅水与湿润交替,既能维持叶片活力,使茎叶中的有机养料转运到籽粒中去,增加粒重;又能以水养根保根系健壮,以根保叶防止早衰。

2)浙江省水稻“间歇”灌溉

浙江省采用的水稻“间歇”灌溉,各生育期节水灌溉的技术要点为:

①苗期(返青期):雨后最大蓄水深不超过40毫米,超过部分要排出,田间适宜灌水深25~30毫米,灌溉前田间水层下限为10毫米。

②分蘖前期:雨后最大蓄水深度不超过50毫米,超过部分要排出,田间适宜灌水深30~40毫米,灌溉前田间水层下限为露田1天(即无水层)。

③分蘖后期:排干水层,晒田7~12天,排出所有降雨。

④拔节孕穗~抽穗开花期:雨后最大蓄水深度不超过60毫米,超过部分要排出,田间适宜灌水深30~40毫米,灌水后让田间水层自然降至0,灌溉前田间水层下限为水层消失后晒田2~4天。

⑤乳熟期:雨后最大蓄水深度不超过60毫米,超过部分要排出,田间适宜灌水深30~40毫米,灌水后让田间水层自然降至0,灌溉前田间水层下限为水层消失后晒田3~5天。在黄熟期,田面无水层,自然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