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重棉田整地。棉田要整平,灌排要方便。
2、进行合理轮作。棉田连作时间不宜太长,一般植棉3—4年后改种其它作物。
3、选种适宜品种。棉花品种宜选择株型松散、果枝节位较高,烂铃轻的品种。
4、讲究种植方式。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都能使生育期提前,早熟高产,但烂铃较多,应加强棉田烂铃的防治。麦棉套种棉田比单作棉田经济效益高,而且烂铃也较轻,目前,黄河流域大都以此种植方式为主。
5、做到合理密植。合理配置株行距,实行宽行密植,塑造理想株型,改善棉田环境。一般密度控制在每亩3000--3500株。
6、控制群体结构。一是及时化控。化控可以有效控制棉花疯长,减轻郁蔽,同时减少蕾铃脱落,提高产量。可从盛果期开始喷第一次缩节胺,每亩喷施1公斤左右。以后每隔半月左右喷一次,用量可根据生长情况灵活掌握。二是合理整枝摘叶。花铃期合理整枝的内容包括打顶尖、打群尖,抹赘芽,去老叶等,对增加棉田通风透光,促进成熟,改善品质有着重要作用,可有效减少烂铃的发生。尤其是对于因虫害没有控制好,造成上部果枝没有结住桃而出现疯长和二次生长的棉田,或是因地力较壮,施肥量较高而生长郁蔽的棉田,应及早打老叶,抹赘芽,剪除上部空枝,及时去除无效蕾、花、铃。通过合理整枝,创造一个田间通风透光,枝叶分布合理的群体,促进中下部棉铃正常吐絮。
7、加强肥水管理。在8—9月份多雨的年份,要挖好排水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干旱时灌水要采取沟灌。同时,施肥方面提倡控氮增磷补钾,并配合叶面施肥。如用2%的尿素和2%的磷酸二氢钾混合液或其它叶面肥喷施,以提提高棉株抗病力,减少烂铃,防早衰,增加产量。
8、控制后期病虫。一是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棉铃虫、红铃虫等钻蛀性害虫,以减少伤口,避免病菌侵染,减少烂铃病的发生。二是棉田一旦出现烂铃和病铃,应及时采摘,并带出田外随时剥晒,这样既能防止病菌蔓延危害,还可减少损失。
9、遇连阴天推株并垄。于行间用手推开棉株,并用脚在棉株根部向外侧踩,使棉株外倾,分出一条通风道,隔3-4天后再将并垄的两行棉株推开侧踩,这样交替,有利棉株均衡生长,降低棉株间湿度,减少烂铃。
10、药剂防治。一是于初花期开始喷施亚硫酸氢钠,每亩用量4—5克,兑水40—50公斤,每隔10—14天喷施一次,可有效减少烂铃,增加结铃,提高产量。二是喷施杀菌剂。选择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300—600倍液,对准棉株中下部青铃均匀喷雾,防治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