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旋心虫发生与防治对策

发布日期:2018-08-13 02:50

玉米旋心虫俗称“蛀虫”,为鞘翅目叶甲科昆虫,主要以幼虫为害玉米高粱等作物。在我县瑶峰镇前坡沿地块每年都有局部发生。目前查明发生的区域为瑶峰镇神头岭、赤裕等村,一般地块病苗率可达30%,为害严重的地块缺苗及病苗率达80%左右,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玉米旋心虫在干旱沙土地发生较重;使用包衣后销售的种子(其包衣的种衣剂不含防治玉米旋心虫的有效药剂成分克百威)发生重。我们经过跟踪调查,总结其虫害发生特点、为害规律,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防治其为害。

1、形态特征

1.1成虫:体长5MM~6MM,全体密被黄褐色细毛。为头部黑褐、鞘翅绿色的小甲虫。前胸黄色,宽大于长,中间和两侧有凹陷,无侧缘。胸节和鞘翅上满面小刻点,鞘翅翠绿色,具光泽。足黄色。雌虫腹末呈半卵圆形,略超过鞘翅末端,雄虫则不超过翅鞘末端。

1.2卵:椭圆形,长约0.6毫米左右,卵壳光滑,初产黄色,孵化前变为褐色。

1.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8MM~11MM。黄色,头部褐色,体共11节,各节体背排列着黑褐色斑点,前胸盾板黄褐色。中胸至腹部末端每节均有红褐色毛片,中、后胸两侧各有4个,腹部1节~8节两侧各有5个。臀节臀板呈半椭圆形,背面中部凹下,腹面也有毛片突起。

1.4蛹:黄色裸蛹,长6毫米。

2、为害症状和特点

2.1田间症状:

玉米主要在苗期受害,即5月末至6月上旬玉米旋心虫开始在近地表面2~3厘米的根茎基部或交界处蛀入。常造成花叶苗或枯心苗,为害严重的,分蘖较多,植株畸形,叶片丛生呈“君子兰”状。土壤中有害病原菌易从蛀孔侵染植株,1中上部叶片逐渐出现黄绿条纹,生长点受害引起植株矮化,在茎基部扒开叶鞘可见裂痕,不能正常生长。

2.2为害特点:

玉米受旋心虫为害后8~10天开始出现黄绿条纹症状,黄绿条纹持续时间、植株矮化程度与玉米受害时的叶龄关系密切。玉米6~8叶期受害重,严重时个别叶片蜷曲或出现排孔,心叶萎蔫。玉米旋心虫为害植株田间症状与玉米病毒病和缺锌症等相近,要注意区分,其主要区别是旋心虫为害后在玉米根茎处留有褐色蛀孔或裂痕。一般玉米旋心虫多顺垄为害,转株性强,植株出现明显症状时,害虫已转株为害,很难找到虫子。低洼池、砂土地、晚播田及多年重茬旋耕田受害重。玉米不同品种间受害程度有一定差异,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3、发生规律

玉米旋心虫在北方一年发生l代,以卵在玉米地土壤中越冬。5月下至6月上旬越冬卵陆续孵化,以幼虫蛀食玉米苗。在玉米幼苗期可转移多株为害,苗长至近30厘米左右后,很少再转株为害,幼虫为害期约1个半月左右,于7月中、下旬幼虫老熟后,在地表根际处2—3厘米做土茧化蛹,蛹期10天左右羽化出成虫。成虫白天活动,夜晚栖息在株间,一经触动有假死性,成虫多产卵在疏松的玉米田土表中,每头雌虫可产卵1Q余粒,多者20-30余粒。

4、防治方法

4.1农业防治

进行合理轮作避免连茬种植,以减轻危害。

4.2化学防治

4.2.1、该病最主要是预防为主,一定用正规克百威含量高的种子衣包衣。使用带有内吸性杀虫剂克百威有效成分含量在7%以上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防治效果在96%以上,其它杀虫剂无内吸性,只能防治地下害虫,不能防治苗期害虫。

4.2.2、清除杂草,消灭越冬虫源。

4.2.3、播种前,上年高发区,条施底肥时用辛硫磷颗粒剂或毒死蜱颗粒剂拌肥每亩1—2斤。

4.2.4、药剂防治。为害初期用卸下喷头的喷雾器喷施辛硫磷或毒死蜱,或40%乐果乳油500倍液进行灌根处理。

4.2.5、每亩用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或用2.5%的敌百虫粉剂1~1.5公斤,拌细土20公斤,搅拌均匀后,在幼虫危害初期(玉米幼苗期)顺垄撒在玉米根部周围、杀伤转移危害的害虫。也可在生长期用40%乐果乳油500倍液或90%敌百虫3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或用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喷雾,每亩喷药液60~7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