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麦田由于土壤瘠薄,干旱缺水,耕作粗放,栽培技术落后等原因,使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地影响着小麦的均衡增产。
旱地麦田获高产的主要技术措施:
一是培肥地力,节约用水。一般情况下,旱地小麦低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土壤肥力低、养分失调、供肥能力差,麦苗生长弱、根系不发达,以致土壤水分利用率低。只有快速培肥地力,以肥济水,才能迅速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增加旱地小麦产量。试验表明,培肥地力最有效的办法是大量增施有机肥,或者实行秸秆还田。但在有机肥不足的情况下,一般亩施氮、磷、钾肥除满足当季小麦所需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积累在土壤中,这样逐年积累,一般经过2~3年,地力可明显提高。之后,为降低生产成本,可适当减少化肥施用量,逐步增施有机肥施用量。根据旱地麦田水源紧缺,追肥效果差的特点,旱地小麦一般应把全部肥料做底肥一次施足,即“一炮轰”。但在地力较肥,施肥量较多的情况下,采用“一炮轰”的办法施肥,会使苗期营养生长过度,群体发展失控,可以适当留一部分肥料于冬前或早春追施,变“一炮轰”为“两炮轰”。
二是采用良种,以种节水。旱地种植的品种必须具有较强的抗旱性能,并要求抗冻抗病性好。不同品种产量差异较大,盲目种植不抗旱的喜大肥水的高产品种,不仅不能增产,还会大幅度减产。
三是科学播种,以苗济水。旱地小麦受自然因素制约较大,只有科学播种,培育壮苗,才能经济合理的利用水分调节养分,从而实现高产。①适期播种。旱地冬小麦分蘖及成穗的调控能力比较差,播种过早易造成冬前旺长,浪费地力、水分,抗寒力下降,易遭受冻害;播种过晚冬前群体小,小弱苗多,不利于分蘖成穗。因此,应掌握播期服从墒情的原则,合理确定播期,一般在10月5日至10月10日播种为佳。②适深播种。播种深度控制在3~4厘米为宜,并要做到干不种深,湿不种浅,播种深浅均匀一致。
四是群体合理,经济用水。过去,旱地麦田受“有钱买种,无钱买苗”等观念的影响,多实行“早播种、大播量、大群体”的栽培模式,常导致小麦前期群体过大,将有限的水分、养分过早地消耗在营养生长上。早春返青晚,若遇“倒春寒”死苗重。后期由于肥水供应不上,造成成穗率低、穗数少、穗头小,粒子不饱满,产量低。据多年试验,在旱地上,盲目增加基本苗,不一定能增穗,即便增了穗也不一定能增产。所以,根据旱地麦田特点,必须合理确定种植密度,建立高产低耗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土壤水分、养分,才能获得高产。
五是合理保墒,以土蓄水。旱地麦田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是自然降水。因此如何做到伏雨冬用,秋雨春用,是夺取旱地小麦增产的又一重要措施。试验表明,通过深耕加深耕层,打破犁底层,可有效的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而且可以扩大根系的吸收范围,促进根系发育,增强小麦的抗旱能力。据测定,大犁深耕35厘米,比不深耕前的活土层增加15厘米,总孔隙度增加4.1%,毛管孔隙度增加6.7%,土壤容重降低0.15克/立方厘米,每亩土壤蓄水量增加10.63立方米,平均每加厚5厘米耕层可增加蓄水量3.5立方米,增产小麦6~12公斤。深耕的作用可维持多年,但深耕也有一些不良作用,主要是打乱土层,土壤悬空,容易跑墒,这在干旱年份尤为突出。所以,要注意扬长避短,深耕与浅耕相结合,深耕一年,浅耕几年,结合调茬,尽量把深耕安排在冬季。
六是加强管理,提墒保水。旱地小麦增产的关键在于种好,打好丰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