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窝笋菌核病的发生与管理

发布日期:2018-06-03 09:06

莴笋菌核病为真菌性病害,植株感病后为害严重,易造成大面积减产。该病菌除能为害莴笋外,还可侵染多种寄主,防治上比较困难,现将其防治方法简介如下。

一、主要症状莴笋菌核病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而以植株生长后期发生较多。幼苗受害后,在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后腐烂或淬倒。成株期多在茎基部发病,病斑初为褐色水渍状,后扩大至茎基部腐烂,植株枯萎而死亡。湿度大时,病部表面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后期在茎内外产生初呈白色后变为黑色的鼠粪状菌核,病株叶片变黄,凋萎,全株枯死。

二、发病条件气温在20℃左右,相对湿度在85%以上的环境条件下,有利病害的发生与蔓延,一般在低温多雨时发病重。湿度低于70%,病害发生较轻。连作地,排水不良,田间种植密度大,株间通风透光性差,田间郁闷高湿,或偏施氮肥,造成枝叶徒长,都会加重病害发生。春季留种株开花后若遇多雨、寒流,常会造成病害严重发生。

三、防治方法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1、有条件的地方,可与水生蔬菜或禾本科作物实行隔年轮作。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2、收获后应及时清除病残体,并进行深翻。将地上大部分菌核埋入20cm以下的土中,抑制子囊盘出土。3、从无病株上采种,对怀疑混有菌核的种子,在播前用10%的盐水洗种,除去上浮病残屑和菌核,下沉的种子用清水洗干净后再播种。4、利用塑料大棚的夏季休闲期,在棚地内灌水,覆盖棚膜,密闭大棚升温5日左右,利用高温杀死部分菌核。5、加强田间管理采用深沟高畦栽培,做好开沟排水工作,保持菜地干燥,防止雨后积水。及时清除植株下部黄叶、老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发现病株,立即拔除,避免病菌扩散蔓延为害。合理施肥,每亩施有机肥3000Kg,磷肥10kg,钾肥15kg,植株进入莲座期后进行追肥,用0.3%~0.5%复合肥喷洒,并喷施植宝素5000~6000倍液,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能力。切忌偏施氮肥,以防徒长而加重病害。

(二)药剂防治可选用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