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小麦病害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18-03-29 04:04

随着气温升高,病害迅速发生蔓延,防治早春小麦病害刻不容缓,应以早控为主,力争控制在初发阶段。目前,主要的病害有小麦纹枯病、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等。

早春小麦病害的防治应加强田间农业栽培管理,促进小麦生长健壮,同时辅以药剂喷雾。

一、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发生普遍,一般病田的发病株率10%~30%,重病田块可达60%~80%,特别严重的田块病害引起的枯白穗率可能在20%以上。因病造成产量损失一般在10%左右,严重时高达30%~40%。小麦各生育阶段均可受害,春季为侵染盛期,病株率上升快,拔节后病株率高,返青前后植株茎节叶鞘产生椭圆形水渍状病斑,后发展成浅褐色云纹状病斑,穗期病斑扩大相连成花秆症状。病斑也可向内侧扩展深及茎秆,使节间或茎秆腐烂抽不出穗或抽穗后成白穗,结实少,子粒秕,严重时引起倒伏。

防治方法。防治纹枯病以分蘖末期施药效果最好,拔节期次之,孕穗期较差。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当病株率达15%时,每亩用25%戊唑醇30克~40克加20%井冈霉素水溶粉剂25克,或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兑水30公斤~40公斤对小麦茎基部进行喷洒,还可加入4.5%高效氯氰菊酯50毫升,兼治蚜虫、红蜘蛛等。视发病轻重,间隔7天~10天,连防2次~3次。

二、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3种,田间可根据“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的特点加以识别。在我省主要发生的有条锈病和叶锈病,如果不及时防治,一旦流行,就会迅速扩展蔓延,在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早春锈病侵染小麦后要经过发病中心阶段,然后扩展流行,要积极消灭早期菌源,出现发病中心要及早施药控制,严防锈病流行。

防治方法:在大田发现锈病中心应及时喷药控制。如果病叶率达5%、严重度在10%以下,每亩用25%戊唑醇30克~40克加麦健50毫升,兑水30公斤~40公斤,或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或20%粉锈宁乳油40毫升防治。在病害流行年如果病叶率在25%以上,严重度超过10%,就要加大用药量,视病情严重程度,用以上药量的2倍~3倍浓度喷雾,还可加入4.5%高效氯氰菊酯50毫升,兼治蚜虫、红蜘蛛等。

三、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不仅造成减产,人、畜食用病麦粒或面粉后,会产生头痛、呕吐等急性中毒症状,长期食用还可发生器质性病变。小麦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穗腐:小麦扬花时,初在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后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在小麦扬花期如遇潮湿降雨天气会造成赤霉病的流行。

防治方法:每亩用25%戊唑醇30克~40克加麦健50毫升,或40%多菌灵胶悬剂50克,兑水30公斤~40公斤喷雾。

四、小麦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霉层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病斑多时可愈合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枯死。被害麦田损失高达20%~30%。

防治方法:每亩用25%戊唑醇30克~40克加麦健5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100克,兑水30公斤~40公斤常量喷雾。视发病轻重,间隔7天~10天,连防2次~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