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预防及防治要点

发布日期:2018-03-21 01:29

一、赤霉病的侵染循环。赤霉病菌具有腐生兼生的特点,它既能在枯死的植物残体和土壤表层以腐生方式存活,又能在植物活体上取得营养而进行寄生生活。病菌子囊壳在稻桩、玉米秆、大豆秆、芦苇秆及一些田边杂草枯茎等寄生存活。因此春季掌握麦田玉米根节子囊壳基数和发育进度及初侵染菌源是关键,为此发动科技人员及广大麦农将玉米根节、稻桩,稻秆、大豆秆等带出田园消毁,减少赤霉病源。

二、气象条件与赤霉病源。赤霉病流行与否,主要取决于小麦抽穗开花前后的温度和湿度及菌源。当达到饱和湿度,5天后麦粒上的子囊壳就可产生,25天后的带菌率达100%。若平均气温15℃以上,连续3天降水50毫米,相对湿度在85%以上,赤霉病将爆发成灾。

三、降低麦田湿度。小麦抽穗开花,若遇多雨天气,麦田排水不畅,地势低洼,土表基质产生的病菌孢子数量多,田间湿度大,麦株抗病减弱,有利于病菌侵入和蔓延。

四、健全麦田沟系建设。麦田开好三沟(垄沟、围沟和外排水沟);战胜三水(地表水、潜层水和地下水),降低赤霉病发生。

五、麦田药物防治。抽穗开花时注意收听当地的气象预报,若日平均气温在15℃以上,连续3天降水50毫米时,抢在雨前喷药。亩用50%多菌灵胶悬剂2两,兑水50斤,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粉2两,加水50斤均匀喷于穗部。喷后2小时降水,再进行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