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黄萎病发生及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18-03-20 18:29

茄子黄萎病又称半边疯、凋萎病,是茄子生产中重要病害之一。根据近几年调查,一般发病率在30%以上,重病田块发病率可达50%以上,减产20%以上,尤其是在老菜区严重。现将其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症状特点茄黄萎病在现蕾期始见,一般在门茄坐果后普遍表现症状。发病初期在叶片的叶脉间或叶缘出现失绿成黄色的不规则圆形斑块,病斑逐渐扩展成大块黄斑,可布满两支脉之间或半张叶片,甚至整张叶片。始病时,病叶不凋萎或仅中午强光照时凋萎。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株上病叶由黄变褐,并自下而上逐渐凋萎、脱落。重病株最终可形成光杆或仅剩几张心叶。植株可全株发病,也可半边发病半边正常(俗称半边疯),还有的仅个别枝条发病。病株的果实小而少,质地坚硬,果皮皱缩干瘪。病株根和主茎的维管束变成深褐色,重病株的分枝、叶柄和果柄的维管束也变成深褐色。

2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垣孢子和微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可存活6—7年,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翌年,病菌菌丝体从根部伤口或直接穿透根表皮或根毛侵入。病菌还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种子内外越冬。病菌侵入寄主后,以菌丝体先在皮层薄壁细胞间扩展,并产生果胶酶分解寄主细胞间的中胶层,从而进入导管并在其内大量繁殖,随着液流迅速向地上部茎、叶、枝、果等部位扩展,构成系统侵染。病株表面一般不产生分生孢子,没有再侵染。病菌主要借助于风雨、水流、农具和农事操作在田间与田块间传播蔓延。

3发病因素茄黄萎病发生的适宜温度是20~25℃,超过30℃时病害受到抑制。连作田块发病重,连作年限越长,发病越重。老菜区一般发病均较重;新菜区或刚开发的菜区,其前茬多为水稻或其他禾本作物,故一般不发病。土壤湿度高发病重,尤其是定植以后,土壤湿度高不利于根部伤口愈合而有利于病菌侵入。初夏的连续阴雨或暴雨、地势低洼积水和灌水不当等均会导致土壤湿度偏高和土温下降,病害发生明显加重。

4无公害防治技术

4.1选用抗病品种如长茄一号、冈山早茄等。

4.2选用无病种子,做好种子处理。在无病区应抓好无病田留种工作,做到自留自用,严禁从病区引种。做好种子处理,可用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浸种30分钟,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小时,浸后冲洗晾干供播种之用。

4.3抓好栽培防病措施轮作换茬防病效果显著,旱地轮作以4~5年为宜,尤其要注意避开其他茄科与瓜类蔬菜作物茬口。有条件的地区采取水旱轮作,可完全控制病害发生。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培育壮苗、及时定植、合理密植、适时追肥、适当灌水和雨后及时中耕等一系列措施,均有利于创造适宜植株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从而增强其抗病性。

4.4药剂防治定植前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20%地茂散粉剂按2:1混合而成的多地混剂撒施土表,耙入土中,作土壤消毒,每公顷30千克;或用50%多菌灵药土穴施,每亩用1公斤加40—60公斤的细土拌匀穴施。定植前后或在田间出现病株时,可用下列药剂灌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加96%硫酸铜1000倍液或上述的多地混剂400倍液,每株300毫升,每7天1次,连续施用3~4次,能收到较好的防病增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