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17-12-23 04:05

我国小麦病害主要有小麦锈病(条锈病、杆锈病和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全蚀病、纹枯病和雪霉叶枯病等。其中小麦条锈病主要在西北、华北、淮北、西南等麦区发生较重;叶锈病在长江中、下游以及四川、贵州等地麦区发生较重,近年来在华北麦区胡发展趋势;小麦赤霉病在长江流域的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和四川等沿江河湖滨麦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造成的损失也比较重;小麦白粉病过去仅在长江流域或西南麦区发生,近年已发展成为黄淮海及西北麦区的重要常发病害;另外,小麦纹枯病在黄淮及江淮流域逐年加重,已上升成为当前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一个重要的病害;小麦全蚀病、叶枯病、黄矮病和丛矮病等也在一些地区重发成灾。小麦病害的防治要因病害种类和发生时期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农业防治农业防治要把握如下环节:第一,治理低湿涝洼地,整修排水系统,消除渍害,降低地下水位及田间湿度,减轻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的发生和减少赤霉病的孳生环境。第二,改进灌溉技术,改大水温灌为沟灌,冬灌后及时耙耱保墒,减少春灌,降低田间湿度,减轻春季病害的发生垢扩展。第三,增施有机肥,注意氮磷钾配方施肥,控制氮素追肥。化肥应尽量在播种时二次施足或结合冬灌补足。第四,调节播种期,如在小麦条锈病越夏及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区,不宜过早播种。第五,处理菌源。如赤霉病的初侵染源都是带菌作物秸秆及残茬,因此在入冬前采用耕翻等措施将秸秆埋于地下,使之腐烂或清除出田。在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越夏区,夏季要及时中耕,消灭田间自生麦苗及铲除地边、路旁的自生麦苗,以消灭条锈病、白粉病的越夏菌源,压低秋苗发病率,达到减轻病害的目的。

二、选用抗病品种较抗小麦许可锈病的小麦品种有:绵阳11号、绵阳15号、小偃6号、原麦4号、徐州21号、豫麦7号、丰抗8号、丰抗13号、济南13号、鲁麦1号、鲁麦3号、鲁麦5号、鲁麦7号等;抗白粉病品种有:“丰抗系统”、郑州831、豫保15、花培28等。各地可结合生产实际,选择种植抗病品种,尤其是兼抗多种病害的品种,以实现品种对病害的有效控制。

三、药剂防治

1、药剂拌种。在小麦条锈病菌、白粉病菌越夏区及常年秋苗期病害发生较重的地区或小麦纹枯病发生区,秋播时用种子量0.2%的粉锈宁拌种,对秋苗期条锈病、白粉病的防效达90%以上,对于推迟春季病害的浒时期、减轻危害、控制病害更大范围的流行及兼治纹枯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麦黄矮病流行的地区,可用种子量0.2-0.3%的3911拌种,通过兼治秋苗期麦蚜的发生危害,减少传播黄矮病病毒的媒介,以达到控制黄矮病流行危害的目的,同时兼治地下害虫和鼢鼠。

2、大田喷药防治。

(1)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当条锈病普遍率达5-10%,白粉病病茎达20%时,每亩用25%粉锈宁乳油32克或15%粉锈宁可湿粉50克对水75公斤喷雾防治。

(2)在小麦纹枯病发生较重的地区,可采用5%井冈霉素每亩用药100-150克,对水100-150公斤粗喷雾,或者对水15-25公斤低量喷雾,亦可对水300-450公斤泼浇。防治重点是感病品种的早播、连作麦田和氮肥使用过多或不足的田块。一个生长季节一般防治2次,第一次在病株率达20-30%时施药,第二次在15天后用药,也可用25%粉锈宁每亩25克、50%多菌灵每亩100克、25%多菌灵每亩200克对水40公斤喷雾。

(3)防治小麦赤霉病应在齐穗期至花后5天,每亩用80%多菌灵微粉剂50克或多菌灵微粉剂、胶悬剂有效成分40-50克,以及70%甲基托布津50-75克低量喷雾(每亩用水量不少于10公斤)均可。赤霉病的防治要针对其侵染时期仅限于花期的特点,药剂防治的重点是阻止花期侵染。如果天气预报花期多雨高湿,就应抓紧在齐穗期用药,喷药次数根据预报和发生程度而定,但关键是第一次施药,若错过第一次用药适期,以后再增加用药次数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