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二点委夜蛾的防治措施

发布日期:2023-02-04 21:57

在玉米种植中,要防治好二点委夜蛾,应进行深翻,杀灭幼虫和虫卵,如出现虫害,应选用毒死蜱、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或辛硫磷等配置毒饵进行诱杀。

一、形态特征: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老熟幼虫体长20毫米,灰黄色或土白色,头部褐色,腹部背面有两条褐色背侧线,成虫为鳞翅目的蛾子,体长12mm,前翅黑灰色,上有白点、黑点各一个,后翅银灰色,有光泽。

二、危害特点:二点委夜蛾主要以幼虫潜藏在麦秸或麦糠下危害玉米幼苗根茎,受惊扰时身体卷曲呈“C”形假死状。从田间调查情况看,麦秸、麦糠覆盖较厚的地方发生重,玉米根部裸露或玉米秸秆较少处危害轻。玉米幼苗较小时(3-5叶期),该虫咬食玉米茎基部,形成3-4mm圆形孔洞,造成地上部心叶萎蔫枯死,玉米缺苗断垄;玉米幼苗较大时(8-10叶期),幼虫咬断玉米部分侧根或主根,造成玉米倾斜或倒伏。

三、防治措施:一是生态防控。对未进行机械灭茬、清理播种行或未进行麦秸旋耕和深翻,麦茬高、麦秸、麦糠残留覆盖物较多的地块,清除田间麦秸至田外。二是成虫早期防治。在夏玉米播种至出苗期间,结合封地面化学除草在秸秆未做处理且有二点委夜蛾发生可能的地块,夏玉米播后苗前,借助于高压喷雾器喷药防治打透覆盖的麦秸,杀灭在麦秸上产卵的成虫、卵及幼虫,同时兼治从小麦上转移为害的其他害虫。可选用毒死蜱、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避免单独使用菊酯类农药。三是幼虫应急防治。药剂喷雾:在玉米6叶期前,对大龄二点委夜蛾幼虫发生地块可局部喷药防治,顺垄喷撒药液,或用喷头直接喷淋根茎部,直接毒杀大龄幼虫。毒饵诱杀:若百株虫量达6头,玉米苗被害株率达3%时,用毒死蜱、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或辛硫磷等配置毒饵,于傍晚顺垄放置在经过清垄的玉米根部周围,注意不要撒到玉米上。撒毒土:用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等制成毒土均匀撒于清垄的玉米根部周围,围棵保苗,毒土要与玉米苗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产生药害。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在用药剂防治二点委夜蛾时要特别注意,玉米苗后使用过含有烟嘧璜隆除草剂的地块不要使用辛硫磷等有机磷杀虫剂,以免产生药害。

玉米蚜虫的防治措施

要防治玉米蚜虫,应将田间杂草及时清除,并使用吡虫啉拌种,在发现蚜虫后,可以选择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喷施,从而起到防治的工作。

一、玉米蚜虫上的为害特点

玉米蚜虫属同翅目,蚜科。又称玉米缢管蚜;俗称麦蚰、腻虫、蚁虫等。主要为害玉米、小麦等作物,另外还为害狗尾草、牛筋草、稗草等禾本科杂草。以成、若蚜刺吸植株汁液。成、若蚜群集于叶片背面、心叶、花丝和雄穗取食、能分泌“蜜露”并常在被害部位形成黑色霉状物,影响光合作用,叶片边缘发黄;发生在雄穗上会影响授粉并导致减产;被害严重的植株的果穗瘦小,籽粒不饱满,秃尖较长。此外,蚜虫还能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和红叶病毒,导致病毒病造成更大的产量损失,同时蚜虫大量吸取汁液,使玉米植株水分、养分供应失调,影响正常灌浆,导致秕粒增多,粒重下降,甚至造成无棒“空株”。

二、玉米蚜虫上的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体长卵形,若蚜体深绿色,成蚜为暗绿色,披薄白粉,附肢黑色,复眼红褐色,触角6节,体表有网纹。腹管长圆筒形,端部收缩,腹管具覆瓦状纹,基部周围有黑色的晕纹;尾片圆锥状,具毛4—5根。有翅孤雌蚜长卵形,体深绿色,头、胸黑色发亮,复眼为暗红褐色,腹部黄红色至深绿色。

三、玉米蚜虫上的发生现律

一年发生20代左右,以成、若蚜在麦类及早熟禾、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的心叶里越冬。翌年3—4月间随着气温上升,开始在越冬寄主上活动、繁殖为害。6月下旬7月初蚜虫由其他寄主迁往夏玉米,7月下旬玉米蚜大量迁入,抽雄前蚜虫在心叶为害,7月底至8月上旬玉米进入抽雄期,玉米蚜迅速增殖。8月上旬至中旬进入盛期,百株蚜量达万头以上。8月下旬末天敌大量出现,气候干燥凉爽,蚜量急剧下降,集中在雌穗苞叶或下部叶片,玉米收获前产生有翅蚜迁飞其他寄主。

四、玉米蚜虫上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采用麦垄套种玉米栽培法比麦后播种的玉米提早10—15天,能避开蚜虫繁殖的盛期,可减轻为害。

药剂拌种。玉米播种前,可用吡虫啉拌种,对苗期蚜虫防治效果较好。

化学防治。在玉米拔节期,发现中心蚜株喷药防治,可有效地控制蚜虫的为害。可喷施农药进行防治。

五、繁殖玉米蚜虫上的注意事项

(1)7、8月份属高温季节,应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喷药时应做好防护,防止喷药时中毒

(2)从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角度出发,时段生长中后期应选择高效低毒农药,严禁使用高毒农药,同时科学选用农药品种,不能随意加大和减少用药量

喷药后农药废弃包装物应集中带回销毁处理,不能随意丢弃,防止造成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