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病毒病防治技术,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22-11-11 09:44

番茄又称西红柿、洋辣子,原产于南美洲,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我县种植番茄已有近100年历史,由于番茄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各种矿物盐,又具有特殊的鲜味,能促进食欲,是水果、蔬菜兼用的重要食品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的需求,番茄已成为我乡菜农外销创收的主要蔬菜品种,远销攀枝花、重庆、成都、宜宾等地,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连作现象突出,晚疫病危害加重,严重威胁番茄生产,轻者减产,重者绝收,给番茄生产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损失。因此做好晚疫病的防治工作,对我县番茄生产,农民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番茄晚疫病属真菌病害,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许多省份均有发生,特别是多雨多雾、冷凉或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或季节为害严重。我乡的江边河谷地区此病也常发生为害,可见其主要的为害条件是:冷凉、高温高湿。此病可为害叶片、叶柄、嫩茎和果实。叶片染病在叶尖或叶缘处出现污褐色湿润状近圆形病斑,似开水烫伤状,直径约2~3厘米。潮湿时病势发展迅速,在病健交界处长出一圈稀疏的白色霉状物,这是病菌的孢子囊梗和孢子囊,许多病斑相联可使叶片霉烂变黑。叶柄、茎和果梗染病出现污褐色稍凹陷的不规则形或条状病斑,嫩茎被害可造成缢缩枯死,潮湿时亦长出白色霉层。病斑也可由叶片迅速向茎蔓延,在接近叶柄处的茎部呈黑褐色腐烂,造成植株上部萎蔫或折断。茎上病斑暗褐色稍凹陷,边缘有较明显的白色霉状物。果实多在未着色前染病,发病部位多从近果柄处开始,出现暗褐色不规则形病斑,逐渐向四周顶端扩展呈云纹状,周围没有明显界限,前期病部果肉质地硬实,果皮表面粗糙,颜色加深呈暗棕褐色,潮湿时亦长出白色霉层。

我县有着良好的光热资源和地力条件,一年四季均可种植,这给病原的生存创造了机会,而减少病原或杜绝病原是防治工作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充分合理运用农业“八字”宪法,坚持预防为主,化防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不能单一依靠某一项措施取得好的防效。根据晚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以下防治意见,以供大家探讨。

一、发病条件:晚疫病的流行是多雨、潮湿、雾重露多、昼夜温差大,早晚冷凉(约10~13℃),白天较温暖(约22~24℃)的天气。栽培因素中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过度密植、土壤瘦瘠或偏施氮肥的易诱发此病。

二、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不同番茄品种间抗病性有一定的差异,例如红玉系列、渝红6号、大红903、满田系列等品种,在栽培时要优先考虑选用抗病品种。另外,还要根据茬口或地域的适应性,适当选种,露地栽培要选露地专用型品种,早熟栽培的不可选晚熟品种,气候潮湿地区或雨水偏多年份更要选高抗疫病品种。

2、栽培防病合理的栽培技术,是病虫害防治中不可缺少的农艺措施,是通过人们在种植番茄的整个过程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操作来达到防病治虫的目的。根据晚疫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最易发生流行,而番茄的生长发育又需要土壤湿度大,空气湿度小的特点,采取以下措施:

(1)种子处理

防治疫病要从各个细节抓起,对种子进行消毒便是很关键的一点。首先将种子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尔后放在55℃的水中浸种30min,沥水后则可催芽。

(2)地膜覆盖栽培

番茄地膜覆盖栽培可以确保土壤增温保湿,减小空气湿度,充分创造有利于番茄生长,不利于病菌侵入的条件,减轻发病,而达到防病的目的。

(3)合理密植

根据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土壤肥力,一般每亩种植1500-2000株,确保植株在通风透光良好的条件下,健康生长,增强抗性,如果种植不当,密度过高,植株之间、茎、叶、果之间,都会互相争光、水、肥,长势弱,空气湿度大,病菌容易侵入,易感病流行。但密度过小,虽然生长健壮,空气湿度小,抗病效果好,但又无法达到所需的总体产量。总之种植无限生长型的密度应偏小,有限生长型的密度应偏大。

(4)肥水管理

番茄一生从育苗定植到结果盛期,要求土壤湿度由60%逐步递增至85%,即苗期60%,花期70%,结果初期80%,结果盛期85%。农谚说得好“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合理浇水,确保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相互协调,从而增强抗病性是非常关键的。

肥是决定产量的关键因素,种植番茄的地块,必须是中等肥力以上,要求整地质量高,土质疏松,施足底肥,(优质农家肥每亩1000-3000公斤),P肥50公斤/亩,K肥20公斤/亩,除供给充足N肥外,P、K肥对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只有三要素的合理搭配施用,增强植株抗病力,减轻晚疫病疫菌侵入,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好的产量。反之,N、P、K失调,番茄自身抗逆能力降低,晚疫病易流行,影响产量和品质。

(5)光热条件

番茄是喜光作物,种植地块必须当阳,否则番茄生长瘦弱,病菌容易侵入,引起发病。番茄生长最适应的温度20-25℃,我县番茄种植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年平均气温在21℃,但是在雨季、冬季就有霜、雾,空气湿度大,对病菌侵入危害有利,此时若不及时控制,晚疫病发生蔓延很快,应及时喷药防治。

(6)摘叶打叉

晚疫病在低温、阴雨、湿度高、雾水大、早晚多雾最易流行,如相对湿度在75%以上,气温在15-25℃之间极易流行。为改变田间小气候,减小空气湿度,对植株下部脚叶和多余茂密的分枝必须摘除,确保田间通风透光良好,以破坏病菌的生存环境,从而抑制病害发生。

(7)轮作换茬

茄科作物连作,土壤带菌量大,易感染发病,因留在栽培地里的病残体是越冬的初侵染源,所以拉秧时不需要清除地面病叶、病果,而且为避免因病菌积累引超突然大发生,应采取与非茄科蔬菜进行2-3年轮作。

〈二〉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方法,如种子进行风筛、筛选、水选、泥水选等方法选择优良种子;或采用石灰水、温汤浸种等物理方法来抑制病菌的生长发育,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在苗床地土壤用开水消毒,大田定植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每塘可用1公斤开水杀菌,这些物理方法都可直接杀死病菌,减轻发病。田间卫生主要是清除田间带病的茎、叶、果等残体,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尽可能的减少土壤带菌量,减少病原侵染发病机会,以此达到防病增收的目的。

〈三〉化学防治

番茄在我县栽培的不同时期、不同季节均有发病,个别地块还相当严重,特别是连作地发生更严重。因此,经过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之后仍表现出发病症状,这就需采取化学防治的手段,施用化学农药进行辅助防治。化学防治的主要目的是:防治病菌侵入;杀死病菌;抑制病菌生长发育,增强番茄免疫能力。

1、土壤处理

番茄喜中性环境,偏酸土壤,碱性土壤可使用生石灰进行改良。土壤带菌是我县番茄生产中的一大威胁,除做好苗床地消毒外,还可对大田施用广谱杀菌剂消毒,减少土壤中的病原物(可用百菌清或代森锌等农药)。

2、苗期、收获期

在大田定植后对出现晚疫病症状的叶、茎、果,首先人工及时清除,并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喷施,施药必须均匀、周到,特别是开花到结果中期非常关键,可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在这期间的早、晚都要认真检查晚疫病发展情况并及时组织防治,一旦流行,将对产量和品质均有很大影响。若在大田内发现中心病株,可选用以下方法和药剂:保护地采用烟雾法,在番茄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4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72%克露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世高1500倍液、50%扑海因1000倍液等,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4―5天。在疫病大范围发生时,喷洒农药是防治疫病最有效的方法,但要注意喷洒药液要及时、周到,以防为主。常用的药剂有: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早疫病还可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防治晚疫病可用77.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茎部病斑可用高浓度药液涂抹,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0倍液。不管是病叶喷药或病茎涂药,每7-8天1次,连续2-3次,但要注意施药后10天不可摘果上市。

总之,番茄晚疫病防治只有始终坚持农业“八”字宪法,充分利用各种科学的技术手段,坚持预防为主,化防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才能取得良好防效,确保农民的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