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适期,防治辣椒疮痂病

发布日期:2021-09-25 04:11

在辣椒生产区,疮痂病、炭疽病和灰叶斑病,是三种常见的严重危害辣椒的病害。疮痂病受害病株,在叶片上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大小约2厘米,易破裂或穿孔,大发生时往往会引起辣椒大量落叶,主要危害羊角椒、朝天椒和青椒等。该病以前只在局部地区发生,近些年来,由于带菌种子的传播,该病已在辣椒种植区扩大蔓延,已成为造成辣椒严重减产的几种主要病害之一,在生产上引起了菜农的注意。

发病症状。疮痂病又名细菌性斑点病,属于细菌性病害,发生于辣椒幼苗与成株期叶片、茎部和果实上,以叶片最为常见。幼苗期发病,先在幼嫩的叶面上出现银白色小斑点,随后病斑变成暗色并凹陷直至落叶,植株死亡。成株期也是先从叶片发病,病斑先呈水渍状黄绿色斑点,后呈褐色,边缘隆起,中部凹陷且色淡,表皮粗糙。受害重的叶片上密布小斑点,病斑直径在3~5毫米之间,后逐渐发黄,干枯脱落。茎部发病往往先从分枝处开始,病斑呈长条形,隆起纵裂呈疮痂状。果实受害,先在果面上呈水渍状泡斑,后变黑,肉厚多汁的辣椒品种在田间湿度大或阴雨天气下首先开裂,溢出有臭味的淡绿色混浊细菌溢脓。

发病规律。辣椒疮痂病病原为黄单孢属细菌,晶体呈杆状,两端钝圆,具有一根极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发育温度为5~40℃,最适温度为27~30℃。种子带菌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田间病残株也可造成来年大田发生危害。病害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3月上、中旬在苗床开始出现个别病斑,4月中、下旬叶片上病斑大量产生,引起苗期落叶。成株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现发病中心,6月中、下旬为发病盛期,病害发生的轻重与雨水多少成正相关。结露持续时间长,土壤潮湿,排水不良,种植过密,施肥不足,或偏施氮肥,均利于发病。病菌与植株叶片接触后,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在细胞间繁殖,致使表皮组织增厚形成疮痂状。病菌通过风雨或昆虫传播蔓延,该病在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生。病菌发育适温为27~30℃,相对湿度大于80%,尤其是暴风雨天气更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染,雨后天晴极易流行,种植过密,植株生长不良,容易发病。露地栽植辣椒,由于气候因素不确定,有时一场雨下来疮痂病就大面积发生,很难控制病情发展。7~8月雨日多,雨量大,这也是导致辣椒疮痂病大发生的重要原因。

防治方法。目前生产上还没有适用的抗病品种,防病上应采取综合措施。

(1)选用从无病植株上选留的种子,培育无病壮苗。首先要进行种子消毒,用55℃的温水浸种10分钟,冷却后再在1%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50克,加水5公斤)浸泡5分钟,取出后用少量干石灰或草木灰拌种,再播种。或先将种子在冷水中浸泡6~12小时,然后再用1%硫酸铜溶液浸泡5分钟即可,或用1∶10链霉素浸种30分钟后播种。

(2)加强栽培管理。栽植要选择前1年内没有种过茄科作物的土地种植辣椒。避免连作,重病田块应与非茄科蔬菜实行2~3年轮作。栽培地要选地势高、土层深、排水良好的中等肥力以上的砂质壤土,深翻30~35厘米,做好灌排沟渠,做到深沟高厢,雨后不积水,每亩地施入腐熟的农家肥4500~5000公斤作基肥,并加入过磷酸钙25~30公斤、氯化钾7.5~10公斤,定植后及时松土、追肥,以促进根系发育,并清除田间的病株残体。

(3)药剂防治。辣椒疮痂病及时喷药能收到一定的防治效果。目前生产上可选用的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都可以选用。如77%氢氧化铜(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7%春雷·王铜(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防治,或5%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喷雾,一般每隔7~10天防治1次,视病情可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