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亥麦蛾的防治

发布日期:2021-09-18 11:12

龙眼亥麦蛾是近年来龙眼树上的一种新害虫,以往在福建、广西发生较多,常见报道。在广东只见零星发生,97年开始我市陆续发现该虫,今年发生较多,有蔓延之势。据笔者在几个果园调查发现,今年龙眼采果后所抽的第一批梢,受害株率近80%,枝条受害率达10%左右,将严重影响树势及来年的产量。

一、形态特征

龙眼亥麦蛾属鳞翅目麦蛾科,学名:Hypatimalonganae.

成虫:体长3.5—5毫米,翅展10—12毫米,头部灰白,头顶微褐,大形鳞片从头部向后伸至前胸背板。触角细长,略短于前翅。胸部灰白,胸背棕褐色,杂有黑鳞。前翅披针形,灰褐色,杂有白色、棕色及黑色鳞斑,前缘有突出竖鳞数丛,第一丛最大。后翅狭长,端部斜截波曲,灰色,前缘及后缘较暗色,缘毛极长,呈灰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7—9毫米,黄白色,头部红褐色,前胸盾宽大,黑色;每一胸腹节均有侧毛、背毛各2根,还有毛片。

蛹:蛹体长5—6毫米,黄褐色,密生淡色短毛,头及尾部显著,翅芽伸至第5腹节端部,触角沿着翅芽的前缘并略长于翅尖,腹末肛门两侧有细长刺钩20余根。

二、发生规律

龙眼亥麦蛾以幼虫为害龙眼嫩梢,根据笔者观察,幼虫在龙眼新梢不同生长期蛀入,所表现的为害症状也不同。在新梢生长前期蛀入,在嫩叶生长时表现皱缩,呈丛枝状,与龙眼鬼帚病(扫帚病)及瘿螨为害症状十分相似,应注意区分,以免混淆,这主要是因为龙眼亥麦蛾蛀食新梢,破坏了导管组织,导致水分代谢失调,以致嫩梢表现出丛簇症状。夏梢及秋梢如果在新梢展叶后才被蛀入,则不表现叶片卷曲皱缩症状,但通过细心观察仍可发现受害枝梢的普遍特征:枝条生长偏弱,难于伸长,节间缩短,密节,叶片仍长大,但比正常叶片小且颜色偏黄,叶片难见正常叶片的规则形状,因叶片短小而略呈椭圆形,叶缘向叶背略卷曲,叶缘略显褐色干枯状,与嫩叶受风害症状相似。该类枝梢往往在翌年龙眼花穗上各级侧花序快速生长和花器官形成时,才表现密集花丛和肿大的花朵。

据报道,龙眼亥麦蛾在福州地区一年发生5代,且世代重叠。根据我市的地理位置、温度及秋梢抽发时间,龙眼亥麦蛾在我市起码一年发生5代以上。几个为害主要时期为:2—3月份为害春梢或花穗,4—6月份为害夏梢及幼果,7—9月份为害晚夏梢和第一批秋梢,10月底—11月份为害晚秋梢和早冬梢。幼虫多从顶梢约1厘米处蛀入,蛀孔细小,针头大,难于发现。为害嫩茎髓部并自下蛀食,主要蛀食木质部,严重时木质部完成吃空,形成隧道,隧道内堆集黑色粉状排泄物,易折断。各世代一般是老熟幼虫化蛹前,先咬破皮层一个孔,并在羽化孔下1厘米处化蛹,因此嫩梢基部常可见羽化孔。羽化交尾后,成虫产卵于嫩梢或叶柄基部,初孵幼虫从嫩梢顶部蛀入。可转梢为害。幼果期幼虫蛀食果核,并在核内结茧化蛹,荔枝、龙眼均可受害,易落果。

对龙眼亥麦蛾为害和龙眼鬼帚病,可采取以下方法加以识别:1、龙眼亥麦蛾为害一般只是部分枝梢受害,一般不会表现全株性症状(除非该虫暴发性发生),鬼帚病症状则一般幼树易表现为全株性发病;2、龙眼鬼帚病丛簇枝条剪除后,重新抽出的枝条仍表现丛簇症状,受龙眼亥麦蛾为害的枝条剪除后,新枝梢一般都表现正常,重新受害机率较小。

三、防治

1、加强栽培管理,避免果园过于阴蔽,及时剪除被害枝条,集中烧毁或深埋。

2、结合梢期喷药,在新梢刚抽出时,可用卡死克1000倍效果较好,还可用氧化乐果1000倍或毒死威800—1000倍、灭虫宝1500倍喷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