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农业大学棉花抗黄萎病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发布日期:2021-09-09 19:46

我国棉花抗黄萎病研究在西南农业大学取得重大成果--该校利用基因工程手段,于最近获得了抗黄萎病育种新材料,为育成高抗黄萎病的棉花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种质资源。

近日,由科技部下达、西南农大教授裴炎主持研究的这项名为“广谱抗真菌双价基因的筛选及棉花抗黄萎病的基因工程”研究课题通过农业部验收。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危害很大的病害。通常情况下,感染黄萎病的棉株叶片会变黄干枯,植株生长受阻,结铃稀少,棉花产量锐减,品质变坏。由于在现有的育种资源中缺少对黄萎病抗性高的材料,大多数育成的推广品种难以抵御黄萎病的侵害。目前我国每年棉花黄萎病发病面积达3000多万亩,经济损失巨大。育成高抗病能力的遗传材料是使棉花黄萎病得以有效控制的关键,但由于目前陆地棉中可供利用的高抗黄萎病的天然种质资源匮缺,虽然经过连续几个五年计划的攻关,我国棉花抗黄萎病育种仍未取得突破性成就。

从1999年开始,西南农大科技人员在裴炎教授带领下开始从事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获取抗黄萎病育种新材料的研究。经过近3年的努力,他们从植物中分离克隆了具有抗病功能的基因8个,其中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改造了抗菌肽基因1个;构建了23个单、双价基因表达载体,建立了棉花高效遗传转化系并获得212个转基因株;筛选出了高抗黄萎病的棉花育种新材料。

据悉,该项研究所用的基因对人类和环境无害,种植转基因抗病棉株可少用或不用化学杀菌剂,既减少环境污染,又保证了棉花丰产。这项研究的目的基因具有广谱抗病性,所筛选克隆的基因和构建成功的双价基因表达载体可用于抗小麦赤霉病、水稻纹枯病、油菜菌核病等其他作物抗病的基因工程中,具有极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