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发病原因

发布日期:2020-07-08 06:40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病害,该病出现,往往能导致水稻减产10-20%,严重时可减产一半,因此找到原因做好预防刻不容缓。是什么?如何防治。

一、什么是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又名徒长病、白秆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在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病,显症高峰表现在秧苗期、本田期、抽穗期。其中以水稻苗期最易感病。

病苗因根系发育不良,生长纤细、瘦弱,全株淡黄绿色,比健株高出近1/3,叶片较窄,大部分病株移栽前即枯死,少数病株移栽后25天内枯死。空气湿度大时在枯死苗近地面部分有时产生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水稻苗期发病程度与种子带菌有关。

二、

1、水稻恶苗病最主要的初侵染源是带菌种子,其次是病稻草。种子萌发后,病菌就从秧苗的芽鞘、根和根冠或伤口侵入,植株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会引起秧苗发病徒长;带病的秧苗移栽后,引起稻苗发病;同时,病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借助气流可进行再次侵染,使谷粒和稻草带病菌,形成循环侵染,为害水稻。

2、高温为水稻恶苗病发生创造条件。这种病害的病菌喜欢高温,高温对水稻恶苗病病菌繁殖、侵染及发生极为有利。土温在30-35℃时病苗出现最多,25℃时病苗出现少,种子和秧苗有外伤时,有利于病菌侵入。

3、在相同条件下,种子带菌率极高,品种间发病差异明显,粳稻发病明显重于籼稻,不同品种的平均病株率0.07%-2.8%之间。

4、水稻恶苗病病原菌属子囊菌。播前浸种时带菌种子上的分生孢子污染无病种子而传染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水稻收割机械化程度极高,收获后秸杆还田技术培肥地力的同时,也增加了病残体上病菌在田间和种子上的积累。

5、旱育秧恶苗病发生要重于水育秧。

6、种不当是不按照技术规范操作导致,浸种浓度不够会影响药效发挥,结果只能是加重大田发生恶苗病。

三、如何防治水稻恶苗病

1、首先要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留种时选育健壮无病的种子、剔除受伤和秕谷种子,是最有效、可靠的方法。其次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是防病的关健。稻种在消毒处理前,要晴天晒种1-3天,用80%强氯精300倍液浸种,防治效果可达到98%,晚稻浸12小时,早稻浸24小时,再用清水浸泡。用3%的生石灰水澄清液浸种,25℃时需浸2天,避免直射光。液面要高出种子10-15cm,利于种子吸收药液,液面要保持静止状态,中途不能搅拌,以保证闷死病菌。

2、播种前催芽不宜过长,否则下种时植株易受创伤,利于病原菌浸入;移栽拔秧时应尽可能避免损伤秧根,防止根系发育不良,以减轻恶苗病发病几率;插秧时避免高温天气和中午,不插烈日秧,高温是恶苗病发生的最适宜条件。

3、一旦发现有被侵染的植株要及时拔除。病株比正常苗高出1/3,容易辨别。拔除后集中烧毁,以免病菌传播发生再侵染。

4、病稻草收获后可做燃料或高温沤制堆肥。

了解好该病的发病原因及条件,做好相关防治措施,就可将发病率大大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