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人参人工栽培技术要点

发布日期:2021-03-13 15:16

人参是珍贵药材之一,分野生人参和人工种植人参。人工栽培中药材人参有着很大的前景,下面介绍一下如何人工种植人参:

种植模式

人参栽培有伐林栽参,林下栽参和农田栽参等。农田栽参即不破坏森林和水土保持,又能加速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是发展人参生产的良好途径。

栽培品种

人参的人工栽培在我国虽然历史悠久,但迄今为止还没有由育种部门按科学方法通过各种先进的育种手段培育出优良的育成品种。只是在生产区经过参农的长期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形成一些农家品种如大马牙、二马牙、圆膀圆芦、长脖等。近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等单位又培育出黄果人参、高产优质的吉参1号及边参1号等新品种。大马牙生长快,产量高,但根形差;二马牙次之;长脖和圆膀圆芦根形好,但生长缓慢,产量低。不同类型的人参其总皂苷含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双茎参和多茎参尚未形成品种,现在参农和参场生产的人参,品种混杂现象严重。今后应通过科学方法人工培育有较高经济效益的,遗传性比较稳定一致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进行规范化种植。

选地整地

农田栽参应选背风向阳,日照时间长,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肥沃砂质壤土的缓坡地,坡向北或东北。排水良好的平地也可栽植。土壤以土层在30cm以上的黑油砂最好。要求地下水位低的撂荒地或前茬为玉米、高粱、豆类为好。伐林栽参,可选择开垦山林或撂荒坡地,坡度在25度以下。育苗地以砂壤土与腐殖土相混合为适。选地后,在有条件地区可先用柴草、作物秸杆等进行烧地,消灭病虫害,熟化土壤增加肥力。耕翻土地由浅入深达5次以上,春、夏、秋三季都可进行。施肥主要采用压绿肥,亩施2500~5000kg,可结合夏季耕翻土地进行。其它有机肥也可于作畦时施底层,或移栽时施入。但一定是完全熟化的肥料否则容易感病。

人参忌直射光,畦一般采用东北阳,或称早阳、露水阳。山坡地多用东阳或东北阳。农田作畦,坡度小,选择阳口不受地势限制。东北阳即畦床面北偏东30°角左右。此外不同坡度对人参叶面积大小也有较大影响,

作畦时间伏播的于7~8月,秋播和春播的于9~10月间,畦宽1.1~1.2m,畦高23~26cm,畦长10~20m,略成龟背形,畦间距1~1.2m,在砂质土壤,高燥或干旱地区稍低些。作畦时要把石块、根茬、茎杆清除。拉线划区定畦定向,俗称吊串。

种植方法

繁殖方法:种子繁殖,通常采用育苗移栽法。

1.育苗

(1).选种与种子处理:选茎杆粗壮、无病虫的4~5年参株,在开花结青果时摘除花序中的小果,待果熟后,选果大种子饱满的作种用。于8月上旬,用层积法处理种子,即选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向阳背风处,将高60cm,宽1m,长度适宜的木框,安置于地上,框底铺20cm厚的石子,其上铺10cm厚的细砂,将用水浸泡后的种子与等量细砂混拌均匀后装入框内,厚约10~20cm,上面再盖细砂10cm。框外围填土踏实,盖上席帘或架设荫棚,以防温度过高。8~9月间,经常检查,温度控制在15℃左右。土壤水分保持10~15,经60~80天种子裂口时,即可播种。如翌春播种,可将炸口种子与砂混合装入罐内,或埋于室外,置冷凉干燥处贮藏。播种前将种子放入冷水中浸泡2天左右,待充分吸水后播种。

(2).播种:分春播、伏播和秋播。产区多行伏播和秋播。伏播用水籽(从果实搓洗出来的种子)于中伏前播种;秋播与土壤结冻前,用处理过的催芽籽,播后翌春出苗;春播在土壤解冻后,用头年经过催芽处理的种子,播后当年出苗。播种方法有撒播、点播和条播三种,但多用撒播法,每平方米用催芽籽30~40g,水籽40~50g。条播的行距6~7cm,每行播50~60粒种子。点播的行株距各5cm,可用木制点播器。每穴播1~2粒种子。播后覆土5~6cm,畦面用秸杆或草覆盖,以防畦面干燥或水土流失。

2.移栽

人参生产的栽培制度包括育苗年限,移栽后生长年限及移栽次数。移栽又称倒栽,移栽一次称一倒,再次移栽称二倒。目前我国传统的人参栽培制度基本分为两种:一是一倒制,即育苗后移栽一次,如三三制、二四制、三四制等;二是两倒制,育苗后移栽两次,如二二二制、三二二制、三二三制、三三三制等。根据我国多数参区地处高寒山区,生育期短等特点,普通参培育一般采用三三制或二四制,边条参和石柱参采用二倒制。

目前多用二、三制、二、四制和三、三制即育苗2年,移栽后3~4年收获,或育苗3年,移栽后3年收获。

(1).移栽时期:一般在秋季地上茎叶枯黄时进行,至地表结冻前结束。山地移栽先栽阴坡地,后栽阳坡地;先栽小苗,后栽大苗。春季移栽,应在土壤化冻后立即进行。

(2).参株的选择及消毒:选二、三年生参苗,根乳白色,健壮,须芦完整,芽苞肥大。浆液饱满,无病虫害,长度在12cm以上的作种栽,以培养好的边条红参。对从病区收获而选出参苗,以及整体下须后选出的参苗应进行消毒处理。一般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浸渍10分钟;或用400倍液喷洒参栽,以防治病虫害。

(3).整体下须:为培育边条参,参栽应进行整体下须。二、三年参栽,要求主根长6cm以上,留支根2~3条,将不定根门丁和多余的参须除去。如支根较粗大,上部1/3的毛须亦应去掉。四、五年生的参栽,一般已移栽一次,主、支根发育较明显,下须时除剪去门丁外,还要去掉主支根上部的毛须。保留2~3条较粗的支根,俗称清膛留腿子。整个下须时,切勿撕破根皮,并应在室内进行,避免高温干燥。下须后的参栽,按大小分三级,以便按大小决定栽植密度。

(4).栽植密度:在全面提高栽培技术的前提下,合理密植是提高人参产品质量,增产高档人参的关键措施。一般栽植密度为行距20~30cm,株距8~10cm(二、四制)。注:按畦面宽1.2m,栽苗宽度1m计算;为培育大支头的高级商品参,每行株数可减少1~2株。

(5).栽植方法:农田栽参多采用摆参法,即在作好的畦上开槽,深同覆土深度,然后按规定的行株距,以畦的横向,将参苗的芦头朝上30~40度,一行行摆开,随摆随盖土、搂平。覆土时,勿移动参苗位置或卷曲须根。覆土深度,应根据参苗的大小和土质情况而定。土质砂性大,阳坡易旱地,覆土要厚些,反之应薄些。一般覆土深度是:一年生5cm,二年生6cm,三年生7~8cm,四年生9~10cm。秋栽后,畦面上应用秸杆或干草等覆盖,保湿防寒,厚10~15cm。冻害严重的地区,在覆盖物上还要加盖10~12cm防寒土。

田间管理

1.松土、除草4月上、中旬,芽苞开始向上生长时,及时撤除覆盖物,并耙松表土,搂平畦面。参苗出土后,5月中、下旬进行第一次松土除草。以提高地温,促进幼苗生长。第二次在6月中、下旬。以后每隔20天进行一次,全年共进行4~5次松土除草。切勿碰伤根部和芽苞,以防缺苗。育苗地因无一定的株行距,松土除草一般可在出苗接近畦面时松松表土,待小苗长出后,见草就拔,做到畦面无杂草。

2.搭设荫棚人参喜荫怕涝,喜弱光怕暴晒和热雨淋渍。出苗后应立即搭设荫棚。棚架高低视参龄大小而定,一般一至三年生,前檐高1.0~1.1m,后檐0.66~0.7m;三年以上,前檐高1.2~1.3m,后檐高1.0~1.1m。每边立柱间距1.7~2.0m,前后相对,上绑搭架杆,以便上帘用芦苇,谷草,苫房草等编帘宽1.8m,厚3cm,长4m以上,帘上摆架条,用麻绳铁丝等把帘子固定在架上。参床上下两头,也要用帘子挡住,以免边行人参被强光晒死。夏季阳光强烈,高温多雨,是人参最易发病季节。为防止盛夏参床温度过高和帘子漏雨烂参,要加盖一层帘子,即上双层帘。8月后,雨水减少,可将帘撤去。否则秋后参床地温低,土壤干燥,影响人参生长。

3.插花为防止烈日照射及热雨侵袭而发生病虫害,于6月下旬,在前檐帘头或畦边上,按30cm距离插一支带叶的树枝,俗称插花,高45~60cm,秋后撤除。

4.摘蕾5月中、下旬,花薹抽出时,对不留种的参株应及时摘除花蕾,使养分集中,从而提高人参的产量和质量。据试验,摘花蕾的比不摘花蕾的,参根增产10以上,而且很少有烧须、破肚、空浆等次品参。人参如6年收获,以四年生和五年生留一次种为好。其它一律摘除花蕾。

5.土壤水分的管理不同参龄和不同发育阶段的人参,对水分的要求和反应是不同的。一般四年生以下人参因根浅易旱,多喜湿润土壤,而高龄人参对水分要求减少,水分过多时,易发生烂根。因此,人参出苗后,5~6月份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如果参畦表土干旱应及时灌水,水量以渗到根系土层为度。入夏雨水多时应及时排除。8月份以后雨水渐少,气温逐渐下降,应及时撤掉二层帘,使雨水适当进入畦内,以调节土壤水份。

6.越冬前管理10月中、下旬植株黄枯时,将地上部分割掉,烧毁或深埋,消灭越冬病原。11月上旬,应将帘子拆下卷起,捆立在后檐架上,以防冬季风雪损坏。下帘时要在畦面上盖防寒土,先在畦面上盖一层秸杆,上面覆上8~10cm土以防寒。第二年春季撤防寒土时,从秸杆处撤土,以免伤根。

留种技术

人参通常三年生开始开花结果,但种子小,数量少,一般在五年生植株采收1次种子;若种子不足,四、五年生植株连采两次种子也可。采种时间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当果实充分红熟呈鲜红色时采摘。随采随搓洗,清除果肉和瘦粒,用清水冲洗干净,待种子稍干,表面无水时便可播种或催芽埋藏。若需干籽,则将种子阴干至含水量达15%以下时即可,注意不宜晒干。阴干的种子,置干燥、低温及通风良好的地方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