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粒苋是一种什么植物,又什么作用

发布日期:2021-06-30 19:36

1.籽粒苋是什么作物?

籽粒苋是一种新型的一年生粮食、饲料兼用作物。茎直立,叶宽大分枝多;主根粗壮,茎顶有30-70厘米的大花穗,种后3-4个月结籽,籽粒小(约为小米粒的一半大)、种色淡白、浅黄、橙黄或紫黑色,每穗可结籽6万粒。我国东北、华北、西藏、四川、湖北、云南等地也有当地品种小面积栽培叫千穗谷、繁穗苋、西粘谷、仁青菜等,但国内品种的产量很低。1982年以来,我国从美国陆逊引回一些高产籽粒苋品种,多年来在全国各地60多个点试种皆表现高产,而且生长迅速、繁殖快,营养价值高,抗旱、抗盐碱,适应性广,可作为一种新型粮食与饲料兼用作物加以种植。在云南、四川两省一般在玉米地里进行间作,可收2000千克幼嫩茎叶作饲料或菜用,也可在甘蔗地里及幼林内间作,既不占地,又在青黄不接季节获取了优质青饲料。在黄土高原冬麦产区,在麦收后种苋,用苋茎叶喂猪,再以猪粪肥田,这样的土壤可使小麦产量不断提高。特别是利用其抗旱、耐盐碱、耐贫瘠的特性来开发利用旱薄坡地、河滩沙地、坨甸沙地、盐化低产地、滨海盐碱地及一部分低产耕地(不与一般作物争好地)方面有着广阔前景。此外,还可种于庭院,兼作菜、饲及观赏只用。

2.为什么说籽粒苋是一种栽培历史悠久的古老作物?

籽粒苋原产于中美洲和东南亚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我国也是籽粒苋的原产地之一。一般认为,籽粒苋起源于墨西哥和中美洲。

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在史前时期许多美洲印第安人部落就知道利用收获野生的苋籽做粮食,整个热带、亚热带地区都利用野苋作蔬菜。美洲前哥伦比亚通过驯化、培育出3个籽粒苋的品种,都是18世纪林奈在欧洲植物园中鉴定和命名的。据考证,这3种籽粒苋约始于公元前4000年,至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由此可见,籽粒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古代,籽粒苋曾是中美洲和南美洲印第安人的主要食品。当西班牙征服墨西哥时,全国20个省中有17个省都把这种籽粒苋作为向西班牙进贡的贡品之一,其数量和进贡的玉米、蚕豆相仿。当时,在墨西哥籽粒苋制成的食品被作为贵重的礼物盒重大宗教节日的祭品。16世纪后,由于印第安文化的衰落,以及在宗教上把籽粒苋作为当时一种异教的象征,西班牙殖民者以消灭异教为借口禁止种植,使籽粒苋栽培面积大大减少,从栽培状态又几乎退回到野生状态。但是,由于籽粒苋的适应性广,繁殖力强,在世界很多地方都能生长发育,所以,在16-17世纪时,籽粒苋很快传遍世界。

3.为什么说我国也是籽粒苋原产地之一呢?

据考证,我国也是籽粒苋的原产地之一,从文字记载看,距今三四千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苋”字。古人把苋称为篑。我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草》载:“篑,赤苋。”晋郭璞注:“今之苋赤苋者。”公元6世纪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到赤苋,并谓《尔雅》所载的篑是赤苋。由此可见,早在春秋以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开始认识苋了。据毛宗良在“苋菜种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的介绍,唐初史学家李延寿在其撰著的《蔡樽传﹒南史》中有这样的记载:“樽在吴兴不饮群井,斋前自白苋紫茄以为常饵”。这说明苋在1000多年前已有栽培并作菜用。由上述史料可以看出,我国有自己的籽粒苋品种,1000多年前已有白苋和赤苋之分类。清代汪灏等于康熙46年(1708年)改编成的《广群芳谱》一书中提出:苋有赤苋、白苋、人苋、紫苋、五色苋五种。由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浚撰著的我国19世纪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植物名实图考》中写道:“苋有六种,赤苋、白苋、人苋、紫苋、无色苋、马苋”,并指出马苋是马齿苋,而不是苋的一种。这说明我国古代对苋的认识以及比较深入,有了简单的分类。

4.籽粒苋在我国何时开始栽培?

籽粒苋在我国何时开始栽培,尚无考察。史书上的名称是“千穗谷”,有关它的记载大约出现于明代后期至清代前期,可以从地方志和古农书中看到它的踪迹。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苋之茎叶,高大而易见,故其字从见,指事也。清朝《山西通志》提到:“千穗谷,高四五尺,叶阔而尖,苗带赤色,其茎可作杖,叶旁皆穗,故名。子碎小,光滑、粘而可食。”并指出当时“千穗谷有赤、白二种,园圃多植之”。

四川什邡人张宗法在所撰《三农记》有关“茱苋”条中引《方土记》一书的文字说,茱苋名“千穗谷,弄人呼漫穗子,有青红二种,叶茎枝皆略与苋同,但质糙味淡,不若苋美。苗叶饲豕易肥,摘即复生。子繁多,如粟米而扁,炒食香同芝麻,粘糖饴甚佳。可碾面为糕,荒年充饥。”这段记述说明我国四川早在明代后期已有千穗谷种植,并食用、作蔬菜、饲料和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