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的表现形式?

发布日期:2020-08-09 19:43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当人们被无言的自然之美感动而萦怀,就会产生用艺术来记录这些自然之美、表达内心情感的念头。盆景艺术家则用树桩山石为材料,以缩龙成寸的手法来再现自然之美。这首先就碰到了形式问题。

艺术并非漫无节制的发泄,就像无节制的语言并不能产生美感一样。当我们得到一棵树桩材料,必须从繁乱无序中一点点地去除多余,理出秩序,经造型养护,逐步形成一种完美有序的形式,使其它人能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中国盆景经过千百年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的前人经过不断摸索、实践、反复地修正,已创作出不少完美的形式。而我们在初学盆景的时候,总是师从前人的优秀形式,这一点非常类似中国的书法艺术。在开始学习书法时,基本是从颜体、柳体等楷书入手,练习描红或临摹,把不同笔画、不同形状的汉字以工整、平衡、对称的形式,放进一种统一的规则中。

我们在教学生学习盆景的时候也是这样去引导,这棵树桩怎样裁剪,这个枝条应该留在哪个位置,应该扎到什么样的角度,哪枝该长哪枝该短,应该做出怎样一个形状等,学生是根据你的思路走,根据你给出的指导在慢慢去实现一个固定的形式,这就和学习楷书是一个道理。

学习模仿优秀的形式是必要的学习方式,这是认识盆景的开始,从中可以学到创作的技术和表现的技巧。在用手工来完成形式的艺术创作中,技术是创作形式的基础,你要做出一盆形式完美的盆景,表达自己的某种心境,就必须要有一双熟练技术的手来完成你想做的盆景。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创作都莫不如整天苦苦练习。

然而一种形式即使再完美,如果一成不变,代代相传,就会变得越来越机械刻板,只强调技术的精准,而不注重形式的改变,最终却会沦为民间工艺。中国盆景传统的流派中就有这种现象存在。

在形式固定化的基础上,反对称、反平衡、反工整却可衍生出更多可能的新形式。中华文化艺术历来崇尚自然,主张外师造化,外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大自然当中有无尽的美存在于无言之中,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学习,以丰富我们的美学知识,开阔胸襟,创作出更多、更美的盆景形式。

有位文学大师曾经说过:一切审美对象给人的第一震撼必然是外显形态,首先在于无以伦比的造型美。对于盆景艺术来说,一盆造型符合自然而又具有完美形式的盆景作品呈现在面前,观者首先就会被盆景的形态美所震憾,继而因其形态的表露而联想到自己所经历的山水胜景,因此陶醉其中。这是盆景作品所产生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是一种自然美。如看到一盆伟岸挺拔的松树盆景就会想到黄山、泰山的景象;看到一棵雄浑健茂的大树型盆景就会联想到田园风光:看到临水式盆景就会产生碧波倒影的景象;看到荫翳华盖的榕树盆景如见南国佳景……这一切都是因不同的树种,通过特有的表现形式来传达不同的自然生境之美。

中国盆景艺术不仅仅是外师造化的客观表现,更注重中得心源的主观表达,把大自然的美与自己内在的生命合而为一,或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作品中,借物言志。这些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风格,形式上都极具个性。在形式与内涵的关系中则更注重于神韵美与内涵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轻形式而重内涵。轻形式不是说形式不重要而可以不予理会,而是要从旧的固有模式中挣脱出来,创造新的更美的形式来传达内涵美,或者可以说不求繁琐的细节表现,而以简约写意的形式来表达作品的内涵,做到神形兼备,使作品达到一种境界。这就需要盆景艺术家具有综合的修养,尤其是文化修养作为其创作的基本和底蕴,而这种内在的修养即心源,往往决定其作品品格的高下。

中国盆景艺术的文化内涵中既有儒家思想侧重道德伦理,寓情于景,借物言志的成份,也有老庄心与物游,忘怀得失的思想,同时还有空灵静寂的禅宗思想的表现。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则以荣枯对比、动静对比、刚柔对比、高低对比、大小对比、疏密对比、虚实对比、以及在顺势与逆势、流畅与凝滞、张扬与顿挫等矛盾中求得统一等艺术手法来进行创作。作品有体现生命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精神美,也有优柔多姿、春华秋实、烟雨江南的秀美,还有清高孤傲、遁世脱俗的空灵美。

说盆景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这其实是艺术相通的道理,任何艺术都源于对自然美的感动而得益于外师造化,又与民族文化一脉相连,所以艺术既相互联系又可以相互借鉴。读一首好诗可以把诗情付诸盆景作品中去,品一幅好画可以用盆景表达画意。赏一盆优秀的盆景作品,你会被盆景的形象气韵所折服,进而被作品所传达的意境和内涵所感染,在无声中听天籁之音,在荣枯中读过去与未来,在春华秋实中享受喜悦,在空寂中感悟人生。

依情意结而言,咱们自然推崇中华文化为首选,它也确实有着其领导群仑该有的气概和内涵,这是不容否认和漠视的事实。盆景的出现为中华国粹增添一幅辉煌的完结篇,因为它是直接从其他国粹中吸取高素质的养份,立足于唐朝当代至高的文化素养,流通于当时至高的社会结构,所以,它的出现只比目前盆景所呈现的面貌更高而无不及之处,尤其是其文化水平和意境的表达,更是一树如林,一叶知秋,一隅喻景,一盆在手萧洒人生。

故此,盆景才有咫尺天涯,缩龙成寸的特征,它完全标榜着以小喻大,一树拟林的高拟真度,完全无花无假的把自然界中的美景依人文须要,整顿后再现眼前,所以它只应在小型中寻觅技巧以期更突破那小巧的局限,这也是盆景不同于一般的农业种殖,它是反道而行的智慧,如斯才足于致衡这宇宙的规律,异途而同归的把文明推向永恒。盆景就是一门如何使其不会长大或慢长大的学问,以越长的时间生存在盆景技艺所规定的极限里则品质越高,而盆景的国际极限是高不过一公尺。只是大部分的盆景技师对其比例的合理性没有概念,往往连生态、造型的基本认知亦毫无认识,即已是一方大师人物,领牧一隅,误人误己。殊不知,盆景的道路还有一段很长很远的距离值得咱们窮一生去探索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