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插花是我国插花之源头,历史悠久,自唐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得以普及,在宋代插花、挂画、点香、品茗被称为生活四艺,说明插花已深深地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牡丹因其端庄妩媚,兼有色、香、韵三者之美,在中国民间传统意识中,常作为富贵、吉祥、幸福的象征,因此受到历代人们的喜爱。
自唐代起,牡丹不仅为帝王、士大夫所欣赏,逐渐遍及寺庙道观,为平民阶层接受,赏牡丹花成为国都长安的盛大节日,每当牡丹花期,"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正如白居易在《买花》一诗中描述的那样,人们竞相赏牡丹、买牡丹、插牡丹,成为时尚。宋代,由于园艺的发达,牡丹栽培与欣赏又形成高潮。如苏轼《牡丹记叙》写他在杭州观赏牡丹的情景:园中花千本,上百个品种,酒酣乐作,州人以金盘与彩篮盛着鲜艳牡丹,献于座上。
明清时,民间插花更为普及,且与民俗结合更加紧密,注重将花材寓意应用于插花之中。如牡丹与石头或梅花组合,寓意"长命富贵";牡丹与玉兰或海棠的组合,分别寓意"玉堂富贵"、"富贵满堂";牡丹与竹叶或苹果组合,寓意"富贵平安";牡丹与柏树、灵芝组合,寓意"富贵百龄"。民间插花取材广泛,少则三四种,多则十余种,喜色彩艳丽缤纷,寓意吉祥。花器质地、文饰等富于变化,配合其他配饰如对联、结饰等,多与民俗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