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苗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发布日期:2019-09-03 12:50

症状病苗多从上土表侵入幼苗的茎基部,发病时,先变成褐色,后成暗褐色,受害严重时,韧皮部被破坏,根部成黑褐色腐烂。此时,病株叶片发黄,植株萎蔫,枯死,但不倒状。此菌也可侵染幼株近地面的潮湿叶片,引起叶枯,边缘产生不规则、水渍状、黄褐色至黑褐色大斑,很快波及全叶和叶柄,造成死腐。

病原RhizoctoniasolaniKuhn.(立枯丝核菌)。菌丝呈蛛网状,围绕寄生的组织,有横隔,粗8-12微米,初期无色并多油点,呈锐角分枝,小枝与主枝相接处稍内缩,其上往往有横隔,老化后菌丝为黄褐色。

立枯丝核菌在土温13-26摄氏度之间都能发病,以20-24摄氏度为适宜。传染途径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残留的病株上或土壤中越冬或长期生存。带菌土壤是主要侵染来源,病株残体、肥料也有传病可能,还可通过流水、农具、人畜等传播。

1、严格控制苗床及扦插床的浇灌水量,注意及时排水;2、注意庭园清洁卫生,及时处理病株残余;3、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烧毁;4、对被污染的苗床,可用福尔马林进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福尔马林50毫升,加水8-12公斤浇灌于土壤中;5、可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500倍,每平方米用药液3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