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及综合防治的技巧

发布日期:2019-09-03 00:00

一、症状

病害主要表现在叶片、茎秆、鳞茎上。叶片感病初期在叶尖出现1-2mm褐色斑点,逐渐扩大为近三角形褐色病斑,变薄、干枯,带有云形纹。病斑一般长17-28mm,宽5-8mm,严重时可达长56mm,宽12mm,最终导致叶片枯死。部分病斑发生在叶缘,呈半椭圆形褐色,同样可引起叶片枯死。

茎秆感病部位主要在入土部分,表现为褐色圆点或纵条斑,略凹陷,严重时茎秆折倒。鳞茎感病后,外层鳞片出现褐色或黑褐色近圆形、短条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稍凹陷,鳞片发黄,严重时腐烂。

二、病原菌

经鉴定,病原菌主要有四种:

1.刺盘孢菌:可从茎、叶、鳞茎分离。

2.交链孢菌:从叶片分离。

3.镰刀菌。

4.丝核菌。

病原菌在土壤、病残体及种球上越冬,次年成为初侵染源,通过风雨和流水传播。

三、病害流行因素

1.重茬:种植区普遍重茬5-7年,甚至10年以上,导致病菌积累。在老产区调查显示,重茬田病田率10%,病株率15-36%。

2.湿害:百合适宜砂质土壤,而种植区多为水稻土,排水不良易产生渍害,降低抗病力,促进病菌侵染。多雨年份或积水田块病害更重。

3.种球带菌:种球多从当年病田收获,带菌率93%,导致新区种植当年病田率达100%。

4.肥害:过量施用碳铵或未腐熟有机肥(如猪粪、牛粪)作底肥(300公斤/亩左右),导致植株下部叶片早衰,抗病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