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草黄斑病的成因及其控制技术探讨

发布日期:2019-06-14 18:32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蔺草制品竞争激烈,企业对提高草茎的质量更为紧迫。草茎黄斑病的发生,严重影响草茎的质量,也影响到加工产品的品质和档次,使之难以外销,企业因此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我们对蔺草黄斑病的发生,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观察,试验和研究,并针对影响发病的因素,提出了控制技术,与大家一起探讨。

1材料与方法

1.1消长规律观察

2007年在鄞州区古林镇俞家村蔺草基地选择较早(上年11月20日)移栽的蔺草田,作为观察点,于5月上旬开始,直至6月6日,每隔5d,割取2丛蔺草,计数蔺草总茎数,草长≥100cm草茎数,黄斑病发生茎数,计算茎病率。6月6日至6月20日,调查、观察周围各地正在收割蔺草的生长和黄斑病发生情况。

1.2发病因素调查

一是结合在蔺草上的试验进行,如蔺草不同品种对比,蔺草田多种有机肥料的追施效果,水浆管理和移栽期对草茎性状的影响等试验调查影响黄斑病的发生因素;二是结合面上的生长进行,如对不同茬口、蔺草群体、边际影响、倒伏草茎等进行取样考测。调查影响黄斑病的发生因素。

1.3药物控制效果试验

1.3.1供试药剂

30%爱苗EC(苯醚甲·丙环,瑞士先进达公司产品),70%甲基托布津WP(苯类·甲基硫菌灵,日本曹达株式会社产品)。

1.3.2试验方法

2006年试验分别在鄞州区的西陆和茅山2点进行。前者用爱苗EC20ml/667m2,分别在4月27日、5月20日各喷施1次,后者用爱苗30ml/667m2,5月29日喷施1次,均与不施药为对照。小区面积分别为150m2和265m2,不设重复。分别于6月7日、6月10日蔺草成熟期,每处理割5丛蔺草,考查草茎黄斑病率及草茎经济性状。2007年又分别在杨观桥和西陆2点进行试验,设用爱苗EC20ml/667m2和用爱苗30ml/667m2、甲基托布津WP150g/667m2,2地均以不用药为对照,小区面积均为67m2,重复3次。前者于4月27日、5月23日各喷施1次,后者于5月7日喷施1次。药剂加水50kg/667m2,用手动式背包喷雾机细喷雾。分别于6月15日、6月5日,各处理区割6丛蔺草,考查草茎的黄斑病和草茎经济性状。

2结果与分析

2.1黄斑病的症状

蔺草黄斑病发病初始时呈点状褪绿隐斑,随后病斑逐渐向上、下周边扩展,成长椭圆形,病斑色微黄,逐渐转淡黄,到中后期呈鲜黄或桔黄,由隐斑到清晰可见。病斑与健部模糊,呈扩散状,光滑无斑点。病斑大小不等,长2~16mm,平均3.68mm,宽1.5~3mm,平均1.7mm。黄斑病着生部位低的距茎基20cm左右,高的80cm左右,以50cm左右为最多。前期发生在早发草茎,部位较低,病斑个数少,随着蔺草群体增大、个体发育,草茎不断伸长,发病部位也逐步升高。病斑由下而上不断增多,有的多个病斑成链状排列,长达4cm,甚至更长;有的聚集在一起成堆状;也有绕茎发生,半周、甚至1周,当地草农称为“蛇肚黄”、“竹节黄”。到6月上、中旬,老茎均见病斑,多的茎达20余个,分布于上下,形成黄、绿相间,又有“花草(茎)”之称。

2.2发病率消长

据2007年定点蔺草田观察,5月15日草长≥100cm的草茎考查,茎病率0.41%,5d后茎病率为0.5%,5月25日、5月30日分别为2.94%和5.51%,6月5日增长到19.89%,10日又增至30.03%,15日达到45.79%,20日除新生茎(梢未见枯)外,老茎均发病,茎病率78.9%(表1)。可见,黄斑病的发生随着时间推移,发病率递增,于5月中旬始发,6月上旬盛发,中旬(平均气温25.4℃)进入高峰期。随着草茎的不断伸长,发病率也同步增长。但年度间,因气温高低、雨水多少、草茎长势等因素不同,发病及病情差异较大。

表1蔺草黄斑病的病率消长观测